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5 14:09:34
(原标题:两会圆桌丨广东点题“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还有多远?)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近日,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继续走强。资本热情再次给行业添了把火,也将《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科幻远景拉到了近前。
1月15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人形机器人”成为会上热词。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刚刚过去的2024年里,产自广东的工业机器人占全国份额从1/3进一步提升到了44%,为“机器成人”的进化打下基础;来自优必选的Walker S、里工实业的“里掂”纷纷进工厂,从乐聚机器人则走出了能洗衣、浇花的“夸父”。
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但数据匮乏、算法缺陷圈住了人形机器人的“智力水平”;高昂的成本和配套不足则卡住了它的商用步伐。技术活跃、场景旺盛的广东要怎样贯通供需两侧,拥抱人形机器人时代?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对话了广东省政协委员、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执行院长俞祝良,民盟广东省委会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CEO李卫铳。二者分别从学界和产业界的视角,描摹了这一方兴未艾的技术与商机。
南方财经:到2023年底,广东已有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63家,位居全国之首。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广东省人形机器人还存在哪些缺链、短板环节?
李卫铳:其实几乎是全链条缺链,特别是高性能电机及驱动、高性能减速机、先进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不足,影响机器人性能、运动精度和环境感知能力;AI算法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应用也还没成熟,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等也有待突破。
人形机械还是很新的产品,上游供应链还没准备好,目前只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前沿科技公司参与,没有特别头部的玩家,也尚未形成全链条生态。
俞祝良:这两年,人形机器人概念很热,政府重视、市场逐利,大量企业挤入了这条赛道。但是该行业目前发展有点无序,很多企业在做低水平、重复性的工作。
我觉得政府可以引导构建一个技术共同体。人形机器人的链条很长,每家企业都很难从头做起,一些基本模块和技术最好形成共享机制,实现上下游协同。
南方财经:广东整机企业实力较弱,这是不是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发展?应如何破解?
李卫铳:这导致我们仍处在全球智能机器人价值链的中低端,技术、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差距。
对此,建议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其整合和协同。比如,依托现有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研发机构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群。同时,还可以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和重大产业化项目。
不过,好处是它同广东的无人机、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业的供应链高度协同和重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异构化,去匹配人形机器人。
俞祝良:全国来看都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产品仍然停留在演示级别,在实际应用层面仍然较难落地。其实还是同样的问题,要形成技术共同体,让供应链企业能专注自身“特长”,最终集成出来的整机才会有竞争力。当然,如何解决技术共同体里面各个技术供应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事。
南方财经:业界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训练目前存在“高质量数据集匮乏”“数据跟不上算法算力”的问题,要如何应对?位于深圳的省机器人国创中心已在着手整合公共数据集,这类公共服务平台对行业发展促进作用如何?
李卫铳:的确,高质量数据资源对行业发展十分重要。比如说要让机器人具备可靠的进厂打工的能力,最好要真实采集到老师傅的手艺,才能“教会”机器人。借助这类公共平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有助于更快把这条路打通。
事实上,不仅是数据方面,行业还需要专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认证机构和人才培训基地等配套服务体系。
俞祝良:人形机器人技术核心还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交互、感知,运动控制等智能模块学习对数据的依赖的确很强。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寻找解决之策。
首先,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让更多数据能为行业所用。出于风险顾虑,国内企业在数据共享方面的概念比较薄弱,未来需要转变这种观念。其次,数据的产生方面,要将模型仿真与现实采集两种方式相结合,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来产生高质量的数据。最后,通过算法设计减少机器人训练对数据的依赖。在模型设计过程中,更多运用已知的物理模型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降低对于数据的依赖性。
南方财经:人形机器人推广方面有什么挑战?政府有无必要“先吃螃蟹”,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公共服务领域先行落地,形成引领示范?
李卫铳:目前,单个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很高,可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严重限制了商业化应用进程。同时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应用案例参考。此外,机器人的标准、伦理问题也需要界定,比如当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并且“目睹”了一场家暴,它是否需要做出干预?技术之外的配套生态都需要跟上。
我们也非常希望政府能做一些推广。对于新产品,市场肯定存在安全顾虑,导致“不敢尝鲜”,因此需要政府推动去先行落地,它才能有进化的机会。如果它一直长在实验室里,永远都不会实现商用的成熟。
新能源汽车这十年的发展史也是如此,其大致呈现“343”的推广过程,前三年是政府主导,接下来有四年的过渡期,最后三年市场需求为主叠加政策辅导。当年,比亚迪也是在公交领域先落地了新能源汽车。因此,人形机器人也可以先尝试在公共服务配套上落地,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俞祝良:造价昂贵、市场信任度低,是人形机器人推广的最大难题。
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应用推广方面的引导,甚至在公共服务领域先行采购落地。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建立起大众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激发消费欲望。这又会为行业带来盈利和存活的希望,从而带动行业以及投资人的信心。
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先行落地应用后,也会推动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法律、伦理、政策等议题的探讨。比如,如果发生了机器人伤人事件,责任要如何界定。
南方财经: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还需要多久?会先进入哪些领域?
李卫铳:其实里工的人形机器人订单已有近千台,主要集中在航天航空、仓库物流、生物医药、汽车制造领域,进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工业将是率先落地的场景。我们自己也在工业制造领域有40年的积累,相关数据沉淀也更多。同时,工业场景应用后,降本增效成果也会更明显和直接。我觉得可以在制造业重点领域选择一批企业作为应用示范单位,给予专项资金或补贴,开展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环节的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俞祝良:至少3年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还会被局限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场景中,如公共场所的清洁、导览;如果将跨度拉长到5年甚至10年,随着其成本降低,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通用能力的提升,更多人形机器人将能够进入家庭。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等是人形机器人非常好的应用领域。
如果要使其规模化进入工业生产车间,我觉得起码要更长的时间。我本人其实不太看好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进厂”当“工人”,因为未来智能制造过程一定会高度简化、模块化生产过程,每个过程需要的是简单、高效、稳定、高性价比的机器臂等。功能完整、系统复杂的人形机器人反而因为工作效率相对低、制造使用成本高,而只会应用到一些特殊的环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5
和讯财经
2025-01-15
中国网财经
2025-01-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