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浙商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3-29 10:18:03

(原标题:浙商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浙商银行(601916)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公司业务概要

浙商银行是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开业以来,浙商银行立足浙江,放眼全球,稳健发展,已成为一家基础扎实、效益优良、风控完善的优质商业银行。

浙商银行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全面构建“正、简、专、协、廉”五字政治生态,大力发扬四干精神,练好“善、智、勤”三字经,坚持“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践行善本金融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主线,以“深耕浙江”为首要战略,财富管理全新启航,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综合协同发展,打好打赢“化风险、扩营收、稳股价、引战投”四大战役,实施“客户基础、人才基础、系统基础、投研基础”四大攻坚,持之以恒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全面释放智慧经营生产力,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23年,浙商银行营业收入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截至报告期末,总资产3.1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91%,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54%;总负债2.9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9%,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3%。不良贷款率1.44%、拨备覆盖率182.60%;资本充足率12.19%、一级资本充足率9.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22%,均保持合理水平。

浙商银行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342家分支机构,实现了对浙江大本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海西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有效覆盖。在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我行按一级资本计位列87位。中诚信国际给予浙商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最高等级AAA主体信用评级。

二、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一)发展理念   生态层面 :构建“正、简、专、协、廉”五字生态。   发展层面 :练好“善、智、勤”三字经,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风层面 :坚持严的基调,发扬“四干精神”(干、干好、好好干、好好干好)。

(二)战略体系

本公司坚定实施1314N战略体系:1个发展总纲: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3大目标方向:一流的正向正行的社会影响力、一流的专业专注的行业竞争力、一流的共进共荣的企业凝聚力。

1个经营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

4大战略重点:数字化改革系统开启、深耕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板块协同发展、财富管理全新启航。

N项策略措施:以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为首要策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经营体系;全面打赢打好化风险、扩营收、稳股价、引战投四大战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全面实施客户基础攻坚、人才基础攻坚、系统基础攻坚、投研基础攻坚四大攻坚,夯实抬升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核心竞争力

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本公司始终坚持以习总书记对浙商银行的九十九字重要批示为指引,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明确“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和“数字化改革、深耕发展、五大板块、财富管理”四大战略重点,练好“善、智、勤”三字经,实施路径科学清晰,经营成效更加显著。

健全有序的公司治理。本公司全面加强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治理机制更加健全,“三会一层”职责清晰明确,建立起适应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构建形成“中央国家资本、地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注的三级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更加稳健多元。信息披露流程规范,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提升。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本公司总部位于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机制高度市场化、法治和监管环境健全、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城镇体系完整的浙江省,公司经营战略与浙江资源禀赋、发展大局相契合,“深耕浙江、辐射全国”天然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的业务体系。本公司着力推进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化的金融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全球化布局、综合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智能制造、科创金融、小微业务等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已获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

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本公司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和“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搭建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的资产结构,实行特色风险监控官派驻制度,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优势突出的金融科技。本公司系统开启数字化改革,构建“185N”改革体系构架,推出“微海”数字化品牌,领先探索各项前沿技术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浙银辨识度和行业竞争力的数字化重大应用。

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本公司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层具备广阔的战略视野及卓越的管理能力,在业务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经验丰富。员工受教育程度高,专业能力强,年轻富有活力。

重塑焕新的企业文化。本公司秉承“正行向善、融通万方”的文化观和“见行、见心、见未来”的企业精神,以“敬畏、感恩、诚信、责任”为共同价值观,以《浙银行训》《浙银之歌》《浙银公约2.0版》为文化共识,以“厚植服务文化、筑牢合规文化、践行争优文化、共创和谐文化”为基本文化内涵,实施文化植根、文化滋养、文化塑形、文化传扬四大工程,形成本行企业文化体系的“四梁八柱”。

创新引领的善本金融。本公司践行金融“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从社会价值向度重塑金融逻辑,以善本金融举旗引领金融向善,主动擎旗金融顾问,对外发布浙银善标,实施善本信托工程,创新实践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当好政府的“金融子弟兵”、企业的“金融家庭医生”、居民的“金融理财咨询师”,探索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

三、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3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地缘冲突频发,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持续放缓,投资活动低迷,总体呈现“高通胀、低增长”的滞涨格局。同时,美联储不断加息缩表,全球金融环境趋紧,金融风险上升,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诸多挑战。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克服了内外部困难,顽强拼搏,推动经济在波动中逐步复苏,圆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2%,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展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经济恢复同样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但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3年,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经历了较大变革: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成为金融领域的最高决策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设立,原“一行两会”监管体系变更为“一行一会一局”,金融监管职责重新进行划分,权责更加明确。下半年召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目标,为金融工作服务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货币政策精准施策,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3月、9月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降低0.25个百分点,释放超万亿流动性。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聚焦扩大内需为社融保持平稳增长提供支撑。四季度发行1万亿国债以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对政府债券供给形成较强支撑。2023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5%,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银行业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38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70.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1万亿元,同比增长23.3%,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6.3万亿元。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不良贷款余额3.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9%,资产质量整体保持平稳态势。

(二)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围绕十二字经营方针,聚焦四大战略重点,深入贯彻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的经营策略,举旗善本金融,引领金融向善,以智慧经营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协调发展,经营发展持续保持稳健良好趋势。

业务规模稳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31,438.7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19.49亿元,增长19.91%;积极响应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对制造业、绿色及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报告期末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7,162.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12.10亿元,增长12.54%。优化负债质量管理,存款量价平衡发展,报告期末吸收存款18,686.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72.16亿元,增长11.13%。

经营效益稳步提升。锚定扩营收“321”方向,智慧经营能力不断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比上年增加26.19亿元,增长4.29%,其中:利息净收入475.28亿元,比上年增加4.66亿元,增长0.99%;非利息净收入161.76亿元,比上年增加21.53亿元,增长15.35%。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加14.30亿元,增长10.50%。

资产质量趋势向好。审慎合理计提减值,提升风险抵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1.44%,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2.60%,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63%,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有所抬升。圆满完成A+H股配股工作,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12.19%,比上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9.52%,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

风控体系;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加强信贷基础管理,持续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精准性、引领性,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为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撑。

本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本公司设立首席风险官。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授信业务审查委员会、资产风险分类审议委员会、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等议事机构。

总行风险管理部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统筹部门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除外)、国别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内控合规与法律部为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党委宣传部为声誉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发展规划部为战略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

本公司向部分总行部门派驻风险监控官,风险监控官负责协助派驻部门主要负责人组织风险管理工作,独立于派驻部门向总行负责,独立进行业务评判和风险事项报告。本公司向分行派驻风险监控官,风险监控官协助派驻分行行长组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侧重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强化对分行风险管理工作监督评价,独立于派驻行向总行负责,独立进行业务评判和风险事项报告。

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本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债券持有、特定目的载体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

本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总行授信业务审查委员会及分行授信业务审查委员会和支行授信审查小组、总行风险管理部和其他信用风险控制部门、业务经营与管理部门、金融科技部门、审计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内部经营状况及风险情况,制定授信政策,明确全行授信业务客户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重点战略领域等政策导向,并在持续跟踪宏观、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定期调整授信政策。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环境,本公司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文化,持续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授信资产业务的着力点和增长点,发挥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综合协同新竞争优势,持续推进客户基础攻坚,有效应用“浙银善标”,夯实授信业务基石,把握“深耕浙江”首要战略,提升重点区域竞争力,坚持智慧风控,突出信用风险精准识别和前瞻防范化解,严控新增不良,全面优化授信资产结构。

本行按照《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规定的标准,综合考虑债务人的履约能力、财务状况、偿付意愿及偿付记录等因素对授信资产进行分类;本公司授信资产风险分类流程实行“初分、复核、审查、审议、认定”五级程序。

(1)公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对公司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在对客户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核定客户主体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和业务授信额度。

本公司严格执行原中国银保监会相关监管要求,将贷款(含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开立信用证、保理、担保、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实质上由本公司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在全面覆盖各类授信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持续完善信用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单一公司客户、集团客户等限额指标。

本公司持续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制定公司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制度,强化对公司客户授信总额的全面管理和统一控制,完善标准、规范的授信审批流程、授权体系和岗位风险责任机制,并及时调整授信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本公司进一步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制定集中度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明确集中度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与主要方法,持续推进集中度风险管理建设。

本公司持续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公司政策中定义为城市建设及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下同)授信风险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和金融管理部门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项政策及监管要求,动态调整授信策略,进一步优化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结构,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的信用风险;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实施限额管理,加强授信风险的监控与管理;聚焦高风险区域和敏感性债务,立足存量资产配合地方政府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推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地。

本公司持续加强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本公司稳健开展房地产信贷业务,根据国家政策和行业运行情况适时调整房地产授信导向;对房地产行业贷款实施限额管理和名单制动态管理,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并加强存量贷款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2)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对于小微企业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将小微企业客户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积极探索专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梳理、规范授信各环节流程和要求,逐步形成富有本公司特色的、标准化的授信作业模式。

本公司持续加强小微企业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结合区域及业务发展,构建差异化管控机制,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完善贷前、贷中、贷后三环节风险管控制度,运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管理,同时强化风险管理要求,提高风险管控的主动性,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业务信用风险管控体系。

(3)零售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研发设计以抵押为主、保证信用为辅,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个人贷款产品,积极构建个人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严防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制定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准入标准,加强个人信贷业务统筹管理,健全和完善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加大贷后监测、逾期催收、不良处置等贷后管理及风险处置力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本公司建立了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贷前准入、贷中监测、贷后预警的全流程数智化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卡(消费金融)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丰富客户画像,加强风险防控前瞻性。结合地域、行业、客群风险特征,制定差异化、属地化的风控管理策略,持续加强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4)金融机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将金融机构客户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制定了金融机构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及相关操作规程,完善了金融机构客户统一授信的调查、审查和审批等一整套制度及流程。

本公司与金融机构客户开展的业务如涉及客户信用风险,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具体开展业务时按照本公司相关制度要求占用客户的授信额度。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本节所称市场风险特指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

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资金营运中心、审计部、其他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市场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市场风险管理,监督执行市场风险偏好,组织制定、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度,建设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本公司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本公司采用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VaR)计量等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并采用限额管理、对冲及减少风险敞口等措施进行市场风险控制。本公司根据监管部门的相关办法建立了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使这些政策和程序与本公司的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

本公司定期更新完善市场风险偏好和限额体系,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市场风险计量体系,并使用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平台进行市场风险计量、监测与日常管理。本公司对交易账簿头寸实行每日估值,持续监测非止损限额和止损限额,并定期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评估市场风险。

4.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以及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内外金融形势、宏观调控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银行业竞争态势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期限与业务结构、存款稳定程度、市场融资能力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等。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本公司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资产负债管理部、资金营运中心、审计部、科技管理部、总行其他经营与管理部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对全行流动性风险实行集中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持续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具体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以及市场流动性变化,适时调整本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加强负债管理,灵活运用主动负债工具,积极拓宽长期资金来源,推动债券发行工作,持续提升稳定负债占比;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在维护好与主要融资对手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保有规模与全行潜在融资需求相匹配,增强流动性风险缓释能力;强化流动性预警监测与管理,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按季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查找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必要时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适时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本外币合计流动性比例54.68%。本公司流动性覆盖率169.29%,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3,292.61亿元,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1,944.95亿元。本公司净稳定资金比例106.36%,其中,可用的稳定资金16,618.06亿元,所需的稳定资金15,624.42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本外币合计流动性比例54.89%。本集团流动性覆盖率166.61%,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3,292.61亿元,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1,976.24亿元。

5.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实物资产的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等七类。

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与法律部、审计部、总行其他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政策、制度等。

本公司以“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操作风险实施全流程管理,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遵循“全面覆盖、职责明确、如实报告、快速反应”的管理原则,根据内外部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和重点,持续建立健全与本公司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操作风险。积极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新要求,持续推进操作风险新标准法资本管理咨询项目,加大操作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优化重要领域系统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提升系统刚性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防范化解法律风险,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开展各项业务培训;强化安全保卫管理,加强重要节点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报告期内,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6.国别风险管理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公司债务,或使本公司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公司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国别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国别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国别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国际业务部、资金营运中心、零售信贷部等总行业务经营与管理部门、金融科技部门、审计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国别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国别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根据监管部门的相关办法持续推进国别风险管理相关工作,制定了国别风险管理基本制度、限额管理办法及限额管理方案,明确国别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限额框架、管理机制等,并设定国别风险限额指标及阈值;定期进行国别风险评估与监测,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

7.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是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减小银行账簿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波动,实现全行综合收益最大化。

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科技管理部、资金营运中心、审计部、总行其他经营与管理部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架构、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体系,推进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有效实施。

本公司对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要通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计量评估和分析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在情景模拟分析中,本行还结合贷款提前还款率、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率及无到期日存款沉淀率等期权性风险参数及其在不同情景下的变化,计量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敞口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综合考虑银行风险偏好、风险状况等因素制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本公司风险管控目标范围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可控。

8.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行品牌价值,不利于本行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是指本公司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目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涵盖事前评估、风险监测、分级研判、应对处置、信息报告、考核问责、评估总结等环节的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并从风险排查、应急演练、联动机制、社会监督、声誉资本积累、内部审计、同业协作等方面做好声誉风险常态化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

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新闻舆论、公共关系以及客户关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本行、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本公司已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党委宣传部、董事会办公室、风险管理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管理责任,负责组织全行声誉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本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报告期内,本公司严格贯彻执行监管要求,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整章建制、创新管理方式,落实常态化防控,建立网评数字体系,健全舆情应急机制。通过事前全面排查、提示通知,事中监测处置、强化引导,事后责任追究、培训演练,声誉风险防控质效取得明显提升。同时,在全面导正生态、重塑形象基础上,制定提升形象工作方案,围绕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宣传工作重点讲好价值之“善”、经营之“智”的故事,广泛宣传在党的引领下金融助力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典型故事,向各方传递本行高质量发展态势。

9.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是指因经营策略不当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包括战略设计不当、战略执行不到位、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既定战略不适用。

本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完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将战略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本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发展规划部、审计部、金融科技部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及境内外各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

本公司遵循“职责明确、前瞻防御、全面评估、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与业务规模和特点相

主基调,严格内部管理,规范银企关系,强化作风管理,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土壤。

10.合规风险管理

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本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与法律部、审计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合规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政策等。

报告期内,本公司认真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监管要求,扎实推动各项内控合规管理举措落地,不断提升合规风险管理质效。厚植合规文化,积极践行“服务、合规、争优、和谐”的企业文化内涵,坚守长期主义。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合规意识合规执行”双提升专项行动,员工法治意识与合规理念明显增强。持续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增强系统关键节点刚性控制,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评价。坚持问题导向,对已整改问题持续“回头看”,强化源头性整改。秉承“金融为民”,践行善本金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11.大额风险暴露管理

根据《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原银保监会2018年第1号令),大额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超过其一级资本净额2.5%的风险暴露。本公司建立健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系统功能,有序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的计量、监测、报告。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大额风险暴露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限额要求。

12.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本公司在运用信息科技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是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科技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首席信息官(CIO)、网络安全领导小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数字化改革推进委员会、数据治理委员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与法律部、科技管理部、审计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并遵照ISO20000、ISO22301、ISO27001、ISO27701管理体系与监管要求,全面建立了相关制度流程与实施细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信息科技服务管理等体系和较为规范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

报告期内,本公司全面推进“科技兴行”战略部署,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数字基建和科技创新,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供应链等数字安全生态,依托“浙银网

强重要系统、重要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和运营韧性;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完善容灾管理模式并开展规模化信息系统长周期全状态双中心轮换运行与完整批量周期演练,大幅提升同城灾备快速切换、同城双活接管运行能力。报告期内系统运行稳定,未发生任何实质性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

13.反洗钱管理

本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等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反洗钱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反洗钱工作基础,不断提升反洗钱管理质效。

报告期内,本公司严格遵守反洗钱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优化反洗钱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及业务流程;加强客户身份识别管理,提升客户身份识别有效性;做好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报告,落实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落实风险为本方法,强化高风险业务及高风险客户的监测与管控;持续推动反洗钱数字化转型,推进反洗钱数据治理和新一代反洗钱系统建设;做好业务风险提示,加强反洗钱业务指导和排查检查;组织开展反洗钱宣传、培训,积极配合反洗钱调查、协查,切实落实各项反洗钱监管要求。

(四)业务综述

报告期内,我行继续围绕“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不断提升智慧经营能力,深入推进四大战略重点,全面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和践行普惠金融,高质量构建“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1.大零售板块

(1)零售业务

本公司积极打造五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新格局,大零售板块挺在前面。报告期内,本公司根据大零售板块发展战略部署,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夯实客户基础,提升产品和服务。围绕“客户基础攻坚战”,能,不断强化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在2023年度“零售银行?介甫奖”评选中荣获“卓越数据分析-挖掘零售银行奖”。

报告期内,本公司零售客群经营成效明显。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零售客户总数2,678.01万户,较年初增长34.26%。在《零售银行》杂志举办的“2023第七届零售银行大奖”中,荣获“2023总行特色经营奖—客群经营奖”。

①个人存款、贷款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大力拓展个人基础客户群体,积极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进一步优化个人存款结构,降低个人存款付息成本。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存款余额2,695.20亿元,较年初增长26.24%,个人存款平均付息率2.47%,较年初下降7个基点。

报告期内,外部个人住房贷款需求下降,本公司遵循房地产调控导向,严格执行房地产信贷政策,坚持因城施策,积极拓展业务,支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现房贷业务的稳健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378.5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54%;累计为13.59万个客户下调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合计调整时点贷款余额1,279.25亿元。本公司依托金融科技,不断提升金融普惠性和可及性,优化个人贷款产品,既合理满足社会大众的信贷需求,又实现消费贷款稳步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信贷(包括个人房屋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845.63亿元,较年初增长23.98%。

②财富管理

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大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管理资源等战略资源投入,坚持投研前置、财富管理产品严选与自研双轮驱动,坚持以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拓展零售客户群,打造具有一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品牌。目前已建立起银行理财、券商资管、标品信托、非标信托、结构化产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等全类别产品体系,产品力提升显著;调结构、控风险,头部化转型初见成效,为财富管理代销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搭建1+N分片区专人投顾赋能及陪伴的辐射机制,形成全天候投教陪伴内容支撑体系。

报告期内,代销保险、信托及结构化产品规模稳步上升。其中新增代理保费13.93亿元,同比增长44%;信托产品较年初增长322.66亿元,增长率为102%;结构化产品较年初增长36.44亿元,增长率为1,075%。

本公司代销财富管理业务保有规模增长趋势向好,同比稳中有升。截至报告期末,代销财富业务保有规模为1,705.47亿元,较年初增长20.27%。

1.私人银行

报告期内,本公司私人银行业务秉承“财智传承,嘉业永续”的理念,为私行客户个人、家族及其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及特色增值服务。本公司持续推进私人银行队伍、考核、权益、服务、产品五大体系建设,打造领先的数智化私人银行模式。

本公司通过优化私行业务管理架构,加强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私人银行队伍。完善机构人员考核要求,借助数智化系统实现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投资顾问、分行管理团队等队伍的可视化考核。同时,围绕“吃、穿、住、用、行、医、学、娱”八大主题,搭建“特色鲜明,客户认可”的私行客户权益体系。践行本公司“善本金融”服务理念,通过1+N金融顾问模式进行金融服务赋能,完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围绕客户多样化资产配置需求,打造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非标类等多策略、全品类的私人银行产品货架,提升私人银行客户体验。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私行客户数12,189户,较年初增长11.49%;私行客户金融资产1,831.75亿元,较年初增长8.88%;家族信托业务44单,较年初增长69.23%,规模约7.01亿元,较年初增长132.12%。

④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持续深化业务转型,积极拓展场景金融业务,重点聚焦“购车、车位、家装、家居、日常消费”等消费场景,全面推广汽车分期业务,大力推动家装、家居分期业务,创新推出信用卡易分期,持续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化分期产品体系。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针对不同客群推出红利卡、吨吨卡、车主卡、I逗卡、绿色低碳卡等系列卡产品,发行东方航空、长龙航空等联名卡,丰富持卡人消费返现、饮品畅饮、绿色出行优惠等专属权益,满足持卡人日常所需。推出“红动星期一”系列营销活动,与星巴克、瑞幸等16家全国性品牌合作,围绕衣食住行各场景,开展20余项优惠活动,助力消费回暖,释放消费潜力。与腾讯、蚂蚁、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头部互联网合作,开展首绑有礼、消费满减、分期满减等支付优惠活动,通过线上消费场景精准触达客户需求,强化客户经营,促进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信用卡累计发卡422.84万张,较年初增加29.47万张;信用卡(消费金融)贷款余额305.35亿元,较年初增加91.61亿元。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收入16.49亿元,同比增长32.78%。

(2)小企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认真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要求,持续培育和夯实小微客群基础,举旗善本金融,开展智慧经营,深度聚焦小微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深化小微企业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启动实施场景化、数字化业务转型,全力支持小微市场主体全面复苏和创新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小企业专营机构213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注余额3,201.28亿元,较年初新增428.42亿元,增速15.4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95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比重20.22%,较年初提升0.34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13.98万户,较年初新增2.05万户,完成监管“两增”目标。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63个基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25%。

精耕细作,积极培育小微优质客群。坚持普惠金融业务定位,通过综合金融服务的提升及优势产品的运用,持续推动小微增量扩面,提升基础客群渗透力。推广“浙银善标”体系应用,结合客户善标评级结果,落实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聚焦重点,系统推进场景化、数字化业务转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迁移及小微发展阶段,聚焦场景融合,积极推进数字化业务服务体系的同时,依托政府合作、小微园区、专业市场、开放银行合作、协同联动五大场景,推动业务转型发展。一是小微园区重点场景优势扩大,截至报告期末,累计

可得性,“国担担保贷”案例被录入中国银行业协会《2023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截至报告期末,国担体系担保公司业务余额已超200亿元。

深耕浙江,稳步推进共富金融。聚焦省内区域经济特色和资源禀赋,深挖金融需求,创新区县支柱产业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打造山区26县共富金融样板,持续推进“浙银共富贷”增量扩面,推动善本金融开花结果;依托金融顾问服务制度,通过“大走访大调研精准对标精准施策”深耕临平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截至报告期末,“浙银共富贷”余额113.38亿元,较年初增长34.74%。

智慧经营,持续提升服务、流程数字化。一是通过小企业基本操作规程再造,实现新系统框架搭建及新旧系统切换,优化调查审批效率;二是通过双向移动端操作、多角色联网核查、多方视频通话、远程视频电子表单签署等流程服务核心功能的开发和运用,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三是通过企业微信小微云铺、营销地图、小贷驾驶舱等数字化营销工具的开发运用,实现营销任务线上自动分配、跟踪、监测及统计,助力数字化营销管理能力的提升。

2.大公司板块

(1)公司业务

本公司锚定“三个一流”目标定位,践行善本金融理念,坚定落实“321”经营导向,全力推进大公司业务板块发展策略,抓好重点客户、重点业务、重点区域、重点人员,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公司存款余额15,672.01亿元,较年初增加1,226.00亿元,增幅8.49%;人民币公司表内资产余额9,403亿元,较年初增加1,074亿元,增幅12.9%。同时,多措并举推进弱周期行业资产构建,实现弱周期行业客户及投放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服务弱周期行业贷款客户数8,514户、贷款余额1,796.81亿元。

深耕制造业客群,助力智能化转型。本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强化对制造业企业的优先政策支持、优先资源配置、优先价格倾斜,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23年制造业贷款保持稳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全行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2,399.11亿元,较年初增长10.6%。同时,持续发挥本公司智能制造服务银行特色优势,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已累计服务3,228户智能制造企业,累计发放融资7,930亿元。

深耕浙江大本营建设,做大做强公司业务。今年以来,本公司继续全面实施“深耕浙江”首要战略,落实专班推动和内部协同机制,通过强化政银联动和银企赋能、探索场景金融创新、践行金融顾问服务、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等措施,做实做透大本营建设相关工作,省内重点客户投放规模持续增加。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服务浙江省重点建设、重大制造业、“千项万亿”“千亿技改”四项重大项目清单内客户979户、融资余额644亿元。

持续提升供应链金融数智化能力,打造差异化服务优势。本公司持续升级供应链金融数智化服务模式,将供应链金融服务融入企业产业链生产交易全场景,充分运用专业化能力和数字化手段,通过流程重构、授信创新、技术赋能、服务跃迁四大创新手段,打造全链条、全场景、全产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堵点,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本公司已在能源、汽车、钢铁、建工、通讯等近30大行业形成特色化、差异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服务超2,600个数字供应链项目,提供融资余额超1,600亿元,服务上下游客户超40,000家,其中普惠小微企业占比达75%。

深化科创人才服务,坚定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围绕“科技强国”战略,坚定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持续深耕科技金融领域,加大重点科创领域支持力度,配置专项资源鼓励业务创新,激发服务科创企业动力;创新供给工具箱,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召开首场股份制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发布会,发布10大重点场景、16项系列产品,以全图景服务方案支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打造服务生态圈,深化专业机构合作,畅通供应链信息通路,提升服务科创企业质效;坚持打造人才银行“金名片”,围绕高层次人才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场景,迭代人才专属产品,深耕政银企合作,助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截至报告期末,已服务科创人才企业14,256户,融资余额2,041亿元,其中服务人才企业2,202户,融资余额181亿元。

深化能源金融建设,打造特色化服务品牌。积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以电力能源产业链和新能源产业链为核心,重点围绕电力生产、电力输配和电力消纳等环节,构建能源金融专业化、特色化和场景化经营优势。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试点。截至报告期末,已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浙江能源、正泰集团和远景能源等重点客户建立战略合作,融资余额超1,000亿元。

3.大投行板块

(1)投行业务

投行条线积极践行智慧经营,围绕资产盘活和产业投行两大方向,推动投行体系由产品应用向场景创设转型,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期内,投行FPA实现5,448亿元,较上年增长18%;运用投行产品服务基础客户1,255户,较上年增长24%。

夯基垒石推进轻资产业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聚焦基础客户小额分散上规模。报告期内,债券承销总规模1,906亿元,同比增长51%;非金债承销客户272家,同比增幅38%。另一方面,发挥信用增进优势实现承销业务含金量市场第一。聚焦首发客户、产业客户推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全年合计创设137亿元,同比增幅32%,创设份额保持市场排名第一。通过承销业务积极切入优质客户和头部央国企合作,报告期内承销业务服务AA+及以上的客户207家,服务央企及子公司30家,其中24家均为首次切入合作的优质央企。

错位竞争实现项目融资量质并举。把握窗口机会,聚焦实体经济和优质资产推进银团和并购业务。报告期内,本行银团贷款投放规模230亿元,同比增幅83%。并购业务在实体企业产业整合、城建公共企业转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房地产纾困等领域多点开花。

聚焦两大主题打造转型发展特色。一方面,以“资产地图”牵引资产盘活的体系化推进。优先抢抓资产证券化业务突破口,构建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全价值链条服务场景金融体系,成功发行多笔市场或行内首单资产盘活重点项目。另一方面,推进产业投行转型发展。以价值资产为核心,构筑资源壁垒和技术壁垒,提供居间服务以及投融资综合解决方案,逐步递进达成基于资产的融资服务、基于资产的资产管理服务和基于资产的资本运作服务三个阶段,为优质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高举善本金融旗帜,实施善本信托工程。探索建立起一整套、全流程的慈善信托服务体系,系统启动“善本信托”工程,助力企业家践行共同富裕使命、实现财富价值升维、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角色。

(2)金融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市场波动剧烈,本公司沉着应对市场震荡与变化,持续提升交易能力,夯实投研基础能力,把握市场业务机会,服务实体经济客户,市场地位提升,多项业务保持市场领先。

本币市场方面,首次入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较好地履行了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的职责。本公司为本币市场回购活跃交易商,连续向市场提供各类债券、利率衍生品做市报价,交易保持较高的活跃度。2023年,本公司深入践行“深耕浙江”战略,加大浙江省地方债承销力度,为扩大有效投资、保障重大项目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财力保障。浙江债承销累计393.74亿元,同比增加6.12%,承销总量排名第一。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银行间本币市场核心交易商”“银行间本币市场自动化交易创新奖”“银行间本币市场跨境投资创新奖”等奖项。

外币市场方面,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自2023年3月13日起,本公司正式成为银行间25家外汇市场做市商之一。成立FICC金融顾问工作室,通过公众号、视频直播、小视频等各类融媒体形式,服务实体经济客户汇率避险。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银行间外汇市场最佳人民币外汇尝试做市机构”“银行间外汇市场优秀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会员”“最佳外币拆借会员”“最佳外币回购会员”“银行间外汇市场最佳技术服务支持机构”等奖项。

贵金属市场方面,2023年黄金市场的需求较好,财富金实物销售及积存业务爆发式增长。本公司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竞价市场排名前列,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做市、白银期货做市、代客白银交易维持市场排名前列。报告期内荣获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市业务钻石奖”和“做市业务行业特别贡献奖”,其中“做市业务钻石奖”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市领域内的最高奖项,本公司连续三年获得此奖项。

数字化建设方面。聚焦金融市场交易全生命周期重要场景的数字化,建设FICC数智平台,显著提高固收、贵金属、外汇等各类品种的做市报价、风险控制和业务管理能力。

(3)金融机构业务

全面夯实客户基础攻坚。深入贯彻落实善本金融和智慧经营理念,持续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重点客群合作一体化经营成效提质扩面。

扎实推进同业资产负债业务。加强市场研判,提升标准化资产投资的投研能力,有效服务本公司优质

11个基点。

标准化ABS资产投资持续扩大,助力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扩容增量。加快推进“投、托、销、撮”联动,报告期内全产品销售服务量再创新高,达3,878.22亿元,较上年增长43%。

强化本行金融债发行。报告期内顺利发行本行小微金融债券250亿元、普通金融债300亿元以及二级资本债券300亿元,积极探索运用低成本、长期性资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优秀金融债发行机构”奖项。

(4)票据业务

本公司积极应对票据新规带来的市场变化,全面推进票据业务智慧经营。

贴现持续发力,规模显著增长。报告期内,本公司贴现量3,424.02亿元,同比增长33%,较全市场贴现增长率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商票贴现量2,080.04亿元,市场占有率11.85%,居股份制银行第二位。

搭建产品体系,深耕实体客户。本公司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构建多维数字化产品体系,积极打造“商票通”特色产品,不断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实现微信小程序跨行贴现、多付息方式选择、免追索贴现、“一次预审+快速贴现”等特色功能,支持企业多样化票据业务需求。报告期内,通过承兑、贴现、保贴、保证等业务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1.7万户,其中贴现客户数5,845户,同比增长31%。

完善投研机制,提升市场影响力。本公司扎实推进交易策略、风险管理、产品创设等领域的理论研究,赋能经营决策;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上海票据交易所、行业协会及银行同业间的沟通交流,加强本公司票据产品的宣传推广,打造“浙银票据”品牌。在2023年度上海票据交易所评优结果中,本公司荣获“优秀专项业务机构-优秀贴现机构”“优秀贴现通参与机构”“优秀供应链票据参与机构”“优秀新一代系统企业推广机构”“优秀商票信息披露服务机构”等五项大奖。

(5)资产托管业务

本公司资产托管业务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确保业务安全高效运营。报告期内,本公司资产托管业务主要指标跑赢大势。根据银行业协会2023年相关数据,报告期内本公司托管收入增量、增幅在全国性银行中位居第1位。

报告期内,本公司跟进资管行业转型,探索业务创新模式,不断充实完善托管产品线,着重加大基金、券商、保险、信托等重点产品的营销力度,持续加强“五大业务板块”高效协同,始终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综合协调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托管资产规模余额2.25万亿元,站上2万亿元台阶,较年初增长15.73%;2023年本公司实现资产托管收入5.94亿元,较上年增长11.86%。

报告期内,本公司公募基金托管数量和规模保持良好增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募基金托管数量259只,托管产品覆盖各种类型公募基金产品,较年初增幅11.64%,托管规模4,342亿元,较年初增幅19.31%。2023年新托管公募基金35只,合计首发规模820亿元,首发规模居各托管银行第2位。

同时,本公司扎实推进数字化建设,以金融科技为手段不断迭代各项托管业务系统,持续梳理、优化托管运营流程,大幅提升人均效能和整体业务可承载量,为托管客户持续提供高效、优质的托管服务。

4.大资管板块

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致力于打造“管理专业、客户至上、差异竞争、效率优先”的资管业务品牌,不断夯实投研能力、丰富产品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强化金融科技支撑。报告期内,本公司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2023年,本公司资管品牌获得社会各界认可。打造的全新混合类理财产品系列涌益增利尊享1号荣获普益标准“金誉奖-优秀混合类银行理财产品”;聚鑫赢A一年定开1号理财产品荣膺“2023年中国银行业银行理财产品金牛奖”;在财联社首届全球资管“金榛子奖”年度评选中,“涌薪添利安享系列”理财产品荣获“固收最佳回报奖”,我行荣获“卓越社会责任奖”。

公司持续完善净值型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升鑫赢”“聚鑫赢”“涌薪”“涌盈”“昕泽”“鸣泉”“涌益”等系列理财产品,涵盖现金管理、固收、“固收+”、混合等产品类型。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理财产品余额1,491.82亿元,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1.66%、8.34%;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462.61亿元,占理财比重98.04%。报告期内,本公司累计发行理财产品4,002.79亿元,实现资产管理服务手续费收入4.35亿元。

5.大跨境板块

本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服务客户、回馈社会”为宗旨,秉承“科技赋能数智化创新,紧扣实体场景化服务”理念,以客户为第一视角,持续强化外汇业务及跨境金融多元化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覆盖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交易、跨境投融资的全生态链服务,全力支持外资外贸行业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本公司坚定不移助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业务服务规模维持高速增长态势,社会影响力及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23年,累计提供国际结算服务4,09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6%;提供对客外汇交易服务1,57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其中“浙商交易宝”交易量578亿美元。多措并举助力外贸保稳提质,持续推进外贸新业态特色服务,围绕外综平台、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货运代理等细分领域,指导分行因地制宜推进,打造特色服务口碑。其中跨境电商结算支付服务规模7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6%。

本公司依托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香港分行双联动平台,强化本外币、内外贸、境内外一体化金融支持,充分运用大数据模式创新,不断扩延“池化”及“链式”场景应用,融合运用跨境担保融资、境外债投资、国际银团贷款、跨境金融顾问等金融产品,为境内外企业跨境投融资、并购、上市等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综合化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国际业务项下资产余额1,428亿元,较年初增长36%,跨境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与市场口碑持续提升。

(五)展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工作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贯穿在各项工作中,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国将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本公司理解,2024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增速增长适度,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通过价格、数量调控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金利率稳中有降,降低消费、投资成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内循环活力恢复。在结构方面力求精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创企业、重点项目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公司理解,2024年,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持续,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将进一步厘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一方面,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有效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有序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构筑与开放程度相匹配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2024年,本公司将全面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会议精神和省领导及监管指示精神,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高举金融向善旗帜,持续深化“正、简、专、协、廉”五字生态,大力发扬“干、干好、好好干、好好干好”四干精神,系统践行“善智勤”三字经,深化落实“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和“数字化改革系统开启、深耕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板块综合协同发展、财富管理全新启航”四大战略重点,持续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以数字化为主线,以场景化为核心,夯基础、强管理、铸特色,大抓落实、大抓深化,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在“三个一流”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新篇章。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