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电气风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3-28 20:40:03

(原标题:电气风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电气风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持续推动能源清洁转型。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本年度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590万千瓦,达历史新高,其中陆上、海上新增装机容量实现双增长。

  然而风电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激烈竞争并存。国内装机高峰过后,陆上价格持续走低,据公司市场调研统计,陆上主机不含塔筒的平均中标价格在报告期内从2022年度的1,770元/千瓦左右下降至1,500元/千瓦左右。整机厂商亦纷纷布局海上市场,目前行业内主要整机厂商均已拥有海上业绩,海上全面竞争已开启,受此影响,2023年度海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震荡下行至3,100元/千瓦左右。报告期内,公司采取多项措施降低成本,但一方面成本仍无法随上述销售价格同幅下降,另一方面部分降本措施效果也需要一定时间后方可显现,造成公司产品销售订单毛利率水平较低。

  尽管海上新增装机容量增长,但由于2023年度各地海上风电规划或项目进展仍根据政策变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叠加部分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影响,根据公司市场调研统计,海上风电2023年度招标量下降幅度超过40%,公司新增订单量下降,部分区域的海上销售订单亦受项目进度影响,未能按计划实现销售收入,进一步影响了公司业绩。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1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1亿元,较上年同期有大幅下降。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司坚持战略引领发展,推动实施创新变革、管理优化,报告期内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1、陆上机型顺应市场竞争需求及时切换为双馈路线,海上半直驱机型全面升级优化

  在对当前主流容量区间内双馈路线与半直驱路线的成本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后,公司就陆上风机产品全面切换采用双馈技术路线并全速推进,采取双馈路线的卓越平台产品在年内实现从开发立项到样机下线的开发过程,样机成本目标实现率较好,获得市场认可。海上围绕紧凑型半直驱技术,通过载荷控制技术优化迭代现有产品,海神平台产品发电量实现突破,其中EW16.0-252机型的发电量比同样适用于高风速区域的上一代机型提升可达40%,整机成本竞争力较强,在报告期内已承接商业订单。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深远海,为全球首个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与海洋牧场养殖一体化设计项目提供4MW漂浮式风机和塔筒。同时,16MW级漂浮式风机成功中标中国电建(601669)中南院中电建万宁海上漂浮式项目样机工程,为公司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市场奠定有力基础。

  公司在报告期内以更为严谨高效的技术管理,推动实施产品管理与开发整合、产品开发流程梳理和细化、产品设计评审强化、设计行为标准和产品设计标准完善、标准化产品交付、设计偏差和设计变更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改进提升工作,提速产品开发周期的同时保证产品可靠性。

  2、持续推进核心部件技术穿透,打造高效稳定成本较优的供应链布局

  公司持续推进供应链与技术协同,积极布局核心部件技术穿透,对叶片、驱动链、混塔等核心部件推进自研自制,并在报告期内取得重要进展。叶片方面,公司在吉林洮南、甘肃张掖等地的自制叶片工厂已竣工并投产,2023年07月洮南基地下线首支自研自制叶片,2023年09月张掖基地下线首支自研自制叶片。驱动链方面,自研齿轮箱、发电机已具备批量交付能力,且已向多个陆上项目完成交付,交付占比较2022年有大幅提升,实现了有效的成本优化。混塔方面,公司与合作伙伴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黑龙江生产基地采用全球首条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方式,精益化生产公司“3060”混塔管片,为大批量、高效率生产及应用风电混塔管片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助力保障核心部件的稳定供应,建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供应链生态。

  3、发力市场拓展,海外实现突破

  公司在报告期内整合原海上事业部、陆上事业部的销售职能,调整、加强客户线建设,客户线与区域销售中心协同合作,以更好地服务客户。陆上市场紧密跟踪沙戈荒大基地进展,提供有针对性的选型方案并相应获取1GW订单。海上依托原有的市场优势,持续追踪各沿海省份海风规划实施进度。受到政策等因素影响,2023年度海上风电市场招标量下降幅度较大,公司重点布局的部分区域项目未如期招标,对公司订单获取有所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海上新增订单体量低于预期。

  公司2023年度发力海外市场,加强渠道建设、创新销售模式、建设属地化队伍,明确重点国别的市场开拓策略、主推产品和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在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实现海外订单突破,获取订单共计436.50MW。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共计3,608.45MW,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1.86%,其中已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订单1,906.60MW,累计在手订单为8,871.25MW,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39%。

  4、持续推进资源开发,“滚动开发”模式有效运转

  公司加强市场洞察、竞争态势分析,紧密跟踪国家级沙戈荒大基地以及各省市风电规划的实施进度,制定差异化的资源获取策略。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自主开拓资源以及与合作方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取950MW项目核准;与此同时,与股东上海电气(601727)合资成立的上海电气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公司2023年度取得各类新能源资源核准及备案586.4MW,在建项目容量合计399.5MW,已建成并网的项目容量为46.27MW。资源项目的开发为优质订单获取以及市场份额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公司仍采用滚动开发模式推进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及时回流资金。报告期内公司自持风场中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639.4MW,其中在报告期内实现转让的自持风电场容量共计500MW,实现投资收益4.28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权益装机量为393.15MW,其中已完成建设的为220.65MW,在建的为172.50MW。报告期内,公司自持风场产生的发电收入为10,949.8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29%。

  5、提升服务能力,聚焦细分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服务能力,细化服务业务布局,聚焦大部件、技改、数字化等高附加值类细分市场。大部件改造方面,联合优质优选合作方,携手获取后市场大部件改造订单,合作获取华电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12个风场风电机组齿轮箱维修框架项目、三峡云南区域38台歌美飒2.0MW风机主轴更换等项目。技改方面,中标华电河北新能源公司康宝、蔚县11台叶片梯次利用项目,这也是公司首个叶片梯次利用批量订单。数字化产品方面,针对部分客户提前策划并推广,目前已在多个项目实现了Park-Agent及Grid-Agent等数字化产品的订单签订,公司“数字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型产品开发管理”荣获2023年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

  紧密跟踪海上风电逐渐向深远海发展的趋势,公司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专业SOV运维母船交通方案,定制化深远海SOV运维母船已于2023年09月顺利下水,为公司高效实施深远海运维打下坚定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质保期外的服务业务以及备品备件的新增订单金额为37,381.3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9,293.71万元,较上年度同期增长33.93%。

  6、持续完善测试验证体系,夯实质量管理能力

  公司在报告期内聚焦市场、风场,围绕产品开发、样机及批量产品质量管控、强化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现场问题处理流程等方面,不断夯实公司质量管理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标杆风场建设,实现风机可靠性提升。

  与此同时,公司规划布局了覆盖原材料、部件、系统、整机到风场风电全生命周期的测试验证体系,并已构建包括整机功率特性曲线、噪声、电能质量、机械载荷、零部件振动试验多项自主测试能力,均已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除产品整机与部件常规测试外,公司针对机组样机部件额外增加数百项特殊验证,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机组可靠性。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对海陆多款新机组产品的型式认证和并网测试、研发测试等整机测试验证,新设计叶片、自研驱动链等关键大部件的研发开展型式测试验证,以及新型铸件结构、螺栓性能、塔架阻尼器开展可靠性测试验证等。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35MW的全功率机舱试验台已在滨海试验基地开建,将更好地支持公司风机产品向大型化发展。

  7、推进组织变革激活效能,完善风控体系

  为更好地应对风电市场产品、服务、技术竞争激烈的变化形势,推动公司发展,依据价值导向、围绕业务、集约高效为总体原则,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实施多批次的组织变革及职能调整工作,促进海陆营销端的融合协同、促进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紧密结合、促进产品竞争力、可靠性提升、促进公共职能一体化,调整后组织运行更为集约、高效,减少公共职能重复造成的人力成本浪费。同步完善职级体系,以“Y”通道专业专家岗位体系及选拔机制优化员工结构,并改善激励机制,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重构流程制度体系管理,一方面优化自上而下承接战略落地一体化管理等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自下而上以把控合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等为结果导向对流程制度进行重点优化。如专项梳理重要流程,完善过程控制、明确责任定位,厘清管理要素,保障业务风险可控;优化项目管理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及全业务流程的技术评审,从技术维度识别各阶段的风险点、控制点,降低项目执行风险。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同时开展服务业务和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实现各块业务联动。

  公司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功率和全场景覆盖。产品覆盖2.0MW到16MW全系列风电机组,产品主要应用于陆上和海上场景的风力发电。报告期内销售的陆上风电机组主要是2.X系列、4.X、5.X、6.25MW、7.15MW系列,海上风电机组主要是4.X系列、7.X系列、8.5MW系列、11MW系列、16MW系列。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风力发电机组整机业务

  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用“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方式,通过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或采用公司自制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测试与生产,完成订单交付。

  2、服务业务

  该业务主要涉及风机的增值服务、风场管理优化、人员能力提升等,包括备件方案、精益运维、专项运维、智能装备、部件再造、风电设备循环利用、智能资产管理、资产优化、培训与咨询等。公司根据客户方实际业务需求,对项目所涉及的人员、技术、物料、装备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专业化服务,服务完成后由客户方按照合同约定进行验收。

  3、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

  该业务是风机整机业务向下游的延伸,主要包括风资源开发、电站投资及建设、风场运营或转让等环节。公司独立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风资源、投资风电场,待项目建成后,或自持运营获取发电收益,或通过项目转让获取资源溢价。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一)主要政策情况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双碳”的推进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我国在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坚决推动能源清洁转型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度,多部委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积极为风电开发拓空间

  2023年04月0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提出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网投产,建设第二批、第三批项目,全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

  2023年06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合理规划受污染土地用途,因势利导研究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已封场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块等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2023年11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可以立体分层设权的用海活动,为海上能源项目开发提供合理空间。

  2、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绿电消纳机制进一步完善

  2023年02月1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享受中央政府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可再生能源项目(含有补贴项目、平价上网项目)将全部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

  2023年0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提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消费绿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外向型企业较多、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地区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使用绿电的刚性约束。

  2023年08月0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通知》指出,对全国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2023年0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提出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明确绿电交易纳入中长期交易范畴。

  3、老旧风机技改升级市场空间广阔,循环利用促设备绿色退役

  2023年06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并网运行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风电场应当退役,经安全运行评估,符合安全运行条件可以继续运营。

  2023年08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4、分散式风电与乡村振兴共振,备案制松绑促发展

  2023年03月23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空间资源,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

  2023年10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的通知》,将分散式风电项目纳入许可豁免范围,不要求其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

  5、示范引领,探索多能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3年0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首次明确了“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2023年10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提及了海上能源岛示范与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

  (二)行业发展情况

  1、风电新增装机历史新高,运行情况稳定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全国风光总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量已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其中,2023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分区域来看,2023年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3年1月-11月,全国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29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21小时。

  2、风电规模化开发持续推进

  陆上大基地稳步推进。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规划4,300万千瓦、第三批规划5,200万千瓦,第二批与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

  海上风电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持续推进,集中连片开发稳步落地。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饱和,相关政策文件指引向离岸更远、水深更深的区域进行开发。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共计有21个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核准批复,总装机容量达1,010万千瓦。

  3、机组价格持续下行,招标规模陆海双降

  援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CWEA”)数据,2023年陆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震荡下降,12月平均价格为1,330元/千瓦,较1月下降18%,2023年全年平均价格为1,500元/千瓦左右,相较2022年1,769元/千瓦下降15.2%;海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震荡下行至3,100元/千瓦左右,最低报价下探至2,700元/千瓦,相较2023年初下降约10.8%。风机大型化下持续降本,行业招标量较2022年高点略有下滑。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度风电招标量达6,430万千瓦,同比下降30.3%;其中陆上与海上招标量分别为5,540万千瓦、890万千瓦,同比下降28.3%、40.6%。

  (三)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风电设备是一种集成气象技术、空气动力学、工业控制、工业传动、机械装备、电力电子、电力系统、传热学、大型轴承、复合材料、工业防腐等多学科技术的复杂装备系统。不仅需要有在上述技术领域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还需要在叶片、控制、传动链、风电轴承等核心技术上拥有多年行业的技术沉淀、经验积累和实践经验,才能系统、有效的开发出有竞争力的风电机组。特别是海上风电机组,不仅需要考虑海工装备相关的问题,还需要考虑风电机组特有的海上运输、施工环境、运行环境等复杂的场景,面对的不仅仅是复杂的跨学科技术积累,更需要多年的工程的实践经验及项目经验去迭代优化,先发者优势也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相应的技术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5.18GW、3.00GW、4.61GW,综合市占率分别为9.29%、6.15%、5.98%,行业排名分别为第五名、第七名与第七名。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风机大型化持续推进,深远海漂浮式距商业化更进一步

  报告期内,多家整机厂商发布10MW+级别陆上机型,15MW+级别海上机型。风电机组大型化迭代加速,陆上15MW、海上20MW产品技术成预研重点。

  与此同时,漂浮式油气平台供电、风渔融合等多种利用模式的示范项目落地,在2023年内完成并网发电。

  2、风电与多种能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加速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分类别看,常规项目和新业态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52.8%。能源新业态投资增势强劲:西北地区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加快推进,内蒙古、新疆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有序推进。

  继2023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后,福建、江苏等省份陆续发布通知。不论是开发建设类中的海上能源岛示范、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或是高比例应用类的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示范、绿色能源示范园(区)和村镇新能源微能网示范,均要求风光储氢多要素综合利用,叠加风电、光伏、制氢(氨/甲醇)、储能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预计示范引领下,基于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海洋经济等其他产业协同互补、融合发展。

  3、电力市场化交易比例持续提高,绿电交易有序开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2016年不到17.0%上升到2023年超过61.0%,市场机制已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潜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新能源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助力形成具备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

  此外,据国家能源局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披露,预计全年核发绿证约1.76亿个,绿电交易量累计达到约611亿千瓦时,分别是去年的7.8倍和10.5倍。援引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数据,2023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完成绿电结算电量576亿千瓦时、绿证2,364万张。预计新能源的低碳优势与环境价值将逐渐显现。

  4、升级改造市场启动,设备循环利用实现绿色退役

  2023年年内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截止2009年国内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00万千瓦,2024年开始这部分风电场并网时间将陆续超过15年满足改造条件。根据CWEA统计数据,我国1.5MW以下(不含1.5MW)风机总装机容量约为1,200万千瓦,此部分机组也将支撑升级改造市场空间。

  随着“以大代小”市场启动,叠加达到使用寿命的退役设备,如何高效循环利用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构建包括复合材料梯次利用及报废回收、危化品、金属件的回收利用、机舱大部件、电气元器件的再造利用等风机循环“一站式”解决方案也将成为行业发展课题。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是国内具备领先风电整机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积极布局行业前沿产品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前瞻性地把握行业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成功构建了数字化顶层设计级别、智能化生产制造级别、整机系统级别、核心部件级别、风电场级别的核心技术能力,正在逐步实

  现从整机制造商向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转变。陆上产品方面,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的陆上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之一;海上产品方面,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海上风电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和运维能力,在具备一定海上风电技术开发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海上风电机组的环境适应性和发电收益,树立了国内海上风电整机领域的龙头地位。除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技术外,公司还具备了以叶片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风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在关键部件、关键技术上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与优势,注重“风机场网环数”全面发展。

  (2)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持续深耕核心技术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研制海上塔架一阶阻尼器,强化公司塔架设计核心技术。海上一阶阻尼器主要为一种应用于风机塔架的电涡流阻尼器,其主要特点是模块化设计,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可以非常便捷的调整磁块与导体板之间的距离调整阻尼比,实现性能最优。当波浪控制单桩基础支撑结构疲劳载荷时,自研阻尼器可降低疲劳载荷10%以上,提高单桩的适用水深,有效降低支撑结构成本。

  公司持续研究混塔技术,掌握混塔模块化设计技术、管片流水线制造工艺以及严寒地区施工技术。同时随着陆上大兆瓦机组技术发展,公司成功开发分片塔架技术,有利于完善钢塔解决方案。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产品开发方面:

  (1)海上产品研发进展

  公司借助海上10GW+产品运行经验,以高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作为产品设计理念,通过产品与定制化解决方案相结合,提升客户项目收益率。

  目前公司海上在售、在研产品均已统一至最适合国内海域的中速永磁路线。2023年在“Poseidon”海神平台8.5MW级别基础上,公司升级开发了海上下一代大兆瓦产品平台,该系列产品容量提升至12MW-16MW,风轮直径可达250米以上,能覆盖国内全部海域。

  a.中低风速市场

  海神平台针对国内低风速市场对大型化及高单位千瓦扫风面积产品的需求,升级开发EW13.0-252产品,该产品搭载公司持续迭代的Leapx控制系统,在保障机组正常运行的同时,通过一系列诊断预警、整场控制技术,提高了低风速区域机组的发电性能。该平台样机于2023年下线,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型式认证安全功能测试。截至目前该样机运行表现优秀,自并网以来保持了连续无故障运行,样机测试数据和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公司将继续进行更为全面的机组测试验证,为后续产品批量交付提供质量保障。与此同时,该产品系列在融合公司最新叶片设计理念、载荷控制及数字化生命周期运营技术后,进行了扩容设计。报告期内,公司着手开发单机容量14MW、风轮260米以上产品,预计2024年内完成样机下线。

  b.高风速市场

  海神平台针对国内高风速市场建设成本高、需要抵抗台风等痛点问题,结合广东、福建等项目机组运行经验,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高风速市场产品竞争力。目前主力销售机型为EW16.X平台产品,该平台搭配公司经过批量运行验证的碳纤维叶片技术、四绕组电气拓扑技术(用于发电机,四个绕组可独立运行)等先进设计理念,适合深远海高风速区域对产品高可靠性的要求。该平台首款机型EW16.X-252已于2023年06月成功下线。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对该平台产品持续进行优化升级,优化升级后单机容量最大可达18MW+,风轮直径可达260米以上,样机预计在2024年内完成下线。

  (2)陆上产品研发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采用半直驱技术的卓刻平台EW5.0N-202、EW5.6N-202、EW6.25N-202、EW7.15N-202等4款产品均实现批量交付以及稳定运行。

  为适应价格不断下行的陆上风电市场,公司2023年陆上新开产品开发全面切换至双馈技术路线,开发了新一代陆上卓越平台产品。基于陆上批量运行的标杆风场案例,秉承平台化、模块化、定制化的开发思路打造的新一代双馈技术路线卓越平台产品,功率等级覆盖5-10MW,风轮直径覆盖202m-230m;适应国内低风速、超低风速市场及沙戈荒基地应用场景。

  a.低风速、超低风速市场

  针对国内低风速、超低风速市场对高发电量、高单位千瓦扫风面积产品的需求,公司在卓越平台开发了EW5.0-202、EW5.6-202,EW6.25-202,EW6.7-202等双馈低功率系列产品。卓越平台低功率产品样机2023年内完成产品研发、样机下线及吊装,已于2023年12月实现并网发电,正式具备运行业绩。截至目前样机运行表现优秀,连续无故障运行,展示了新一代产品的高可靠性。

  b.沙戈荒应用场景

  卓越平台针对沙戈荒基地陆上大兆瓦大叶轮应用场景需求,开发了EW8.5-220,EW10.0-230等双馈高功率系列产品。2023年该系列产品开发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进样机测试验证和产品批量交付工作。

  (3)海外产品开发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了海外产品开发条线,依托国内成熟的陆上和海上机组平台,结合海外市场特点,在报告期内陆续开发优化各类海外机型,并推进国际型式认证等工作。

  在陆上产品方面,公司基于陆上卓刻平台的开发经验,开发海外中高风速区域核心机型以及适配东南亚市场的中低风速机型,两款产品预计将于2024年交付。同时,针对海外特定市场,公司通过材料优化、部件加强等手段,开发满足客户的高容量因数需求的半直驱机型。

  在海上产品方面,凭借公司海上风电的经验及技术优势,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公司基于海神平台进行电网适配性、发电效率、低温适应性等优化设计后的中速永磁机型作为当前海外海上中低风速市场的主力产品,并已获取相关订单。

  技术研发方面:

  (1)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

  1)大叶片设计与制造技术

  a.陆上叶片:针对陆上低成本市场,公司研发的S98轻量版叶片成功通过全尺寸静载测试,配合公司研发的全新整机平台,实现叶片及整机成本大幅降低,并开始小批量交付;针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开发陆上超大型S111长度叶片,可大幅提升发电量。叶片采用自主研发并经过翼型风洞测试验证的新一代高性能翼型族,使叶片拥有优异的风能捕获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在叶片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可制造、可测试、可运输、可安装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b.海上叶片:针对海上高可靠性叶片研发的S123超长海上风电叶片顺利下线,顺利通过叶片静载测试验证,且样机表现优异,目前正处于小批量交付阶段。叶片具有如下设计优点:采用高升阻比/低粗糙度敏感性的翼型族,在有效提高风能捕获能力的同时仍能保证在各类风场的复杂环境下具有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开发高模量低成本碳纤维拉挤板材,综合考虑碳纤维叶片对于机组带来的整体收益,包括物流运输、吊装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可大幅提升叶片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收益。

  2)塔架技术

  a.钢-混凝土混合塔架(以下简称“混塔”)技术研发与制造

  公司自研自制混塔解决方案“3060混塔”针对大容量机组特点,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混塔产品的高质量、高可靠性,同时通过预留接口广泛适配各型号风电主机,为用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2023年08月,公司120m、140m和160m三款轮毂高度混塔取得了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的型式认证报告,现阶段几款混塔已应用于公司在甘肃张掖、金昌等地投资建设的风电场项目,并将逐步应用于其他陆上销售订单项目。

  b.分片塔架技术

  公司进一步完善了自主研发的分片塔架设计、仿真、运输、安装和运维全流程解决方案和免维护紧固件方案。当前,分片塔架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卓刻平台部分产品,其运输、组装及吊装周期均优于预期。

  c.海上一阶阻尼器技术

  公司完成了海上一阶电涡流阻尼器的自主研发设计,用于降低深远海机组单桩支撑结构的波浪疲劳载荷。阻尼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安装维护,能够调节强磁块与导体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阻尼器最优阻尼比,该项技术已于报告期内完成部分测试验证工作。

  3)驱动链技术

  采用新型紧凑型半直驱驱动链拓扑结构设计的驱动链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卓刻平台和“Poseidon”海神平台,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等优势。2023年进一步配套多款陆上半直驱机型自主开发了3款齿轮箱和3款发电机。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自主配套开发的国内首款直冷中速永磁同步发电机,通过系统性优化,扭矩密度更高,并充分考虑了在不同产品平台上实现通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该款发电机的模块化程度。

  (2)整机载荷控制技术

  1)公司开发了基于模型的智能控制技术,针对风机运行状态,结合场址风资源情况,研发风机的安全运行保护算法,该安全保护策略能够识别出风机异常运行情况和特殊风况,提前调整控制策略,保证风机安全运行。

  2)研发针对长柔叶片频率低、形变大的难点研发了全新的传感器降载策略,可大幅降低叶根、轮毂以及塔架载荷。

  3)在控制方向,公司完成研发新的传感器策略和降载算法,并应用于新产品开发。新策略和算法的应用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开展了对数字孪生、寿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后续将进行批量应用、优化和升级迭代。

  (3)数字化产品优化

  对云端部署的以下数据分析类数字化产品进一步优化:①风机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PHM系统Prognostic-Agent继续增加接入风场数量,细化预警算法,提升故障预警准确性。②智能诊断软件平台Heath-Agent对频谱分析算法从信号采集到数据处理进行全流程优化,大幅提升诊断信号质量,能更加清晰地显示早期故障特征。③风电场数字化设计平台WindSight结合实际风场风机运行数据,优化了复杂场址风资源评估方法,计算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4)深远海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关键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漂浮式产品的研究。报告期内,公司开发完成了第一代基于漂浮式基础运动状态反馈的风电机组控制算法,并申请了相关控制算法专利。该算法适配了6种行业主流的漂浮式基础,在漂浮式一体化仿真中,控制稳定性等有显著的提升。其中,4MW漂浮式风机已在全球首个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与海洋牧场养殖一体化设计项目应用。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开展16MW级漂浮式风机开发及20MW级以上大型漂浮式风机及配套关键技术的预研。

  (5)全生命周期优化

  1)整机生命周期优化

  a.陆上风机:截止2023年12月底,公司累计实现2.X、3.X平台、4.X平台、卓刻平台等多款陆上机组批量交付,单机容量从2.0MW提升至7.15MW,以及13款海上风电机组的批量交付,单机容量从2.38MW逐步提升至11MW,对应各款产品均陆续进入生命周期阶段。报告期内着重对卓刻平台新一代陆上风机产品(包括EW5.6N-202、EW6.25N-202、EW7.15N-202)完成风机载荷和运行验证及问题闭环,对于海上EW8.5-230风机、EW11.0-208风机进行生命周期运行的验证,就批量风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结合风场的需求进行系统优化和定制化优化升级,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运行稳定性和发电能力,以及整场的可利用率和发电量。

  2)关键部件及整机设计工具的优化

  a.整机设计平台工具优化

  在完成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公司在报告期内进一步完善物料分类及流程标准化、实现BOM(BiofMateria即物料清单)流程自动化检查、优化BOM对比工具,工程变更全流程闭环管理管控提升等对该系统的迭代优化,通过对研发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产品定义、研发项目管理与产品开发流程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业务的数字化,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打造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感知数字化智联风机提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b.部件设计工具优化

  叶片数字化设计平台:报告期内,公司优化完善自主开发的叶片全流程一体化设计数字化平台内的翼型及气动附件设计、气弹设计、有限元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模块和叶片设计全流程及叶片载荷迭代设计一体化工具链,提高叶片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塔架参数化设计平台:报告期内,公司对自主开发的塔架参数化设计平台内塔架主体、法兰和螺栓的一键迭代优化设计,包括风机载荷、涡激振动和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校核功能,自动生成塔架主体图功能,塔筒主体筒型优化算法等的优化完善。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1、报告期内,在大兆瓦和新一代风机产品技术的趋势下,调整整合了研发项目,增加了“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项目总投资规模;新开“深远海和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三期)”“陆上新一代产品研发”2个项目。

  2、根据报告期内研发进度,“6MW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及验证技术”1个项目已经按计划完成。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产品前沿占位与精细化优势

  公司风机产品实现了全功率与全场景覆盖,可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进行差异化设计。并且还可为各类产品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更高效稳定的项目运营与投资回报。公司在直驱、双馈全技术路线的经验与积累基础上,较早布局高可靠性、紧凑型的半直驱路线,并配合新一代半直驱平台重构主控系统,其硬件上具备独立变桨等降低设备载荷与重量。公司在每台风机上都安装了智能终端,为故障诊断、运维提升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能够为客户形成数据资产。公司已布局多个测试验证基地及样机试验基地,结合从材料、部件到整机的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测试,为客户提供“高可靠、可信赖”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最优的解决方案。

  长期的技术深耕与前瞻性的产品布局有力支撑了公司未来发展与市场竞争力。基于自主研发的海上“Petre”海燕平台、“Poseidon”海神平台和陆上卓刻平台、卓越平台,公司根据市场当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发了多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海陆大兆瓦风电机组。报告期内,搭载海燕平台EW11.0-208机型的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于2023年12月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国家千万千瓦级粤东海上风电基地首批示范项目;全新一代海神平台16+兆瓦全海域平台机组于2023年06月下线,曾是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机组;采取双馈路线的卓越平台在年内实现从开发立项到样机下线的开发过程,并已成功承接销售订单,陆上卓刻平台在新疆、云南、山西、黑龙江等多地批量投运。

  报告期内,卓越平台EW6.25-202在“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上获评“最佳陆上机组奖(6-7MW级)”,海神平台EW13.0-252在“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上获评“最佳海上机组奖(13-16MW级)”。“海神”平台EW16.0-252机组在第十五届中国(江苏)风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获“十佳优秀风电产品”称号,海神平台16+MW全海域平台机组获评上海市2023年度十大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和上海市绿色低碳技术产品。

  2、核心技术与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采取开放式研发策略,除上海研发总部以外,还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北京研发中心、杭州研发中心、大连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及兰州研发中心。公司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充分运用风电领域的国内外优势资源,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了产品、技术、研发的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引擎。公司具备国内较强的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设计能力,具备了以叶片技术、控制技术为代表的风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具备了领先的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了由数字化顶层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整机系统、核心部件、风电场等各个级别组成的核心技术体系优势。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核心部件技术穿透领域,对驱动链(主要包括齿轮箱、发电机)、叶片、混塔等核心部件推进自研自制,加强了对核心部件从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掌控力。

  3、市场区域覆盖与业务协同优势

  公司通过全国性的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实现了全国各地重点市场客户、资源、人才的覆盖,构建了辐射全国各地的高效高质量服务体系与能力。海上风电领域形成了对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的海上风电重点地区的覆盖,报告期内整合原海上与陆上销售团队,九个海陆区域销售公司协同并进、多地联动,聚焦重点市场、重点客户。同时,公司持续强化营销力量向北京营销中心及目标区域布局。

  公司控股股东上海电气是拥有120年历史的工业品牌,其具备风光储氢及高效清洁能源、工业驱动、输配电等多能源要素的装备制造与解决方案能力,在能源融合发展背景下具备组合拳优势。在面临多种复杂能源供需项目时,公司可以基于上海电气现有解决方案能力,整合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4、产品品牌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已形成全面的产品体系、过硬的产品质量、可靠的服务能力。公司在发展中,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样本库,在2015-2022年连续8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全国第一,在2016年、2021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全球第一,在2023年内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同时,在多个中国风电发展里程碑时刻留下印记,包括中国首个平价上网的风电项目、中国首个批量安装3MW级别以上风机的风电项目、中国首个海上“双十”项目、全球首个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与海洋牧场养殖一体化设计项目等,进一步奠定了“上海电气”品牌在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中国风电领域的先进地位。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影响,主营业务、主要财务指标变化情况与行业趋势基本一致。公司已经采取切换陆上产品技术路线、海上产品大型化升级、管理优化等多项措施应对市场挑战,但若后续风机市场招标价格仍持续大幅快速下降,而公司无法保证产品成本随销售价格同步下降,公司业绩仍可能存在亏损的风险。公司未来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在产品设计之初即以市场成本、性能竞争力为导向,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目标成本落地;重点在陆上大基地、“两海”(海上及海外)领域争取销售订单,扩大公司规模,并积极推进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拓展服务业务,丰富公司利润来源;同时公司将通过提前布局和精细化管理,在物流、制造、服务等全业务链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降本控本。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研发风险

  风电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技术迭代及客户要求的提升将对公司研发与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将持续对技术研发进行投入,但公司能否顺应未来风电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技术的领先性,推出更受客户认可的产品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针对这一潜在的风险,公司在制定产品战略规划和技术战略规划时,将深入洞察市场、挖掘客户需求,主动研判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市场推动、技术拉动的双轮驱动制定产品和和技术战略规划,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目前公司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已形成一支稳健高质量的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队伍。如果公司不能有效的培育、选拔、任用、留住现有技术人才,并吸引新技术人才,将会导致公司失去人才优势而对技术核心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采取多方面举措,一方面提升核心技术知识的数字化沉淀,同时在持续加强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公司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核心技术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核心技术的保密对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在营过程中,因核心技术信息管理不善导致核心技术泄密,将对公司的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优化核心技术信息的权限管理体系,确保公司核心技术避免发生泄密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国家对风电行业补贴政策的退出、风电进入平价时代以来,国内风电市场海、陆风机销售价格持续快速走低,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整机商的盈利空间面临巨大挑战。如公司无法保证不断优化设计和技术迭代更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性能、高品质产品,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则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公司将发挥技术优势,在确保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顺应市场需求,推出适应不同市场环境需求的新产品,对各核心部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穿透,并对供应链等关键资源进行提前锁定,全业务链有效控制成本,化解市场竞争的风险。

  2、运输交付风险

  随着国内海陆风机大型化发展趋势愈发显现,风机主机设备及叶片尺寸、重量逐步增加,可适配物流关键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长途运输车辆、专用倒运车辆、风电专用港口、海运船舶等)资源紧张,超限物流审批周期变长,适配主机及叶片的生产基地集中度增加,可能导致产品物流运输周期延长,物流成本增加,影响订单交付及收益。公司为此积极推进产品设计阶段物流同步工程建设,控制单体运输尺寸重量上限,物流装备、运输支架、出港通道等同步产品设计,以扩大物流资源的选择范围。公司已连续两年布局新型风电专用倒运设备,并通过持续构建优化物流供应商资源池建设,实现物流资源与成本的有效平衡。针对超长距离运输线路,参与布局中间存储点,前置待交付产品,减轻实际交付阶段物流资源及超限证办理压力。公司通过行业领先的物流管理系统构建,已实现对全物流业务的实时监控。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较大的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及列示在流动资产的合同资产账面价值期初合计为8,992,697,605.65元,期末合计为9,530,400,964.29元,占期初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9.77%和36.86%,占资产总额比例较高。如果下游客户出现资金状况紧张或其他影响回款的不利情形,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结合不同项目、不同客户的特点,形成差异化的客户信用管理政策,改善客户信用期,健全应收款项催收机制,提高收款效率。

  2、对政府补助存在一定依赖的风险

  上期和本期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中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60,168,156.77元和119,952,566.46元,占非经常性收益的比例相对较高。若未来政府相关政策或补助发生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的利润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业务创新,不断提高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六)行业风险

  国家支持与引导政策调整风险。

  我国风电行业未来持续与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将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与引导。如果国家行业相关政策的调整降低风电场投资者投资意愿、影响风机整机行业景气度,进而对公司整机业务的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持续紧密跟踪行业相关政策动态,分析并识别对行业、公司的不利影响,前瞻性地做出相应策略调整。

  (七)宏观环境风险

  1、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大宗商品价格在过往两年波动较大,近期持续震荡,未来不排除由于市场预期回暖、需求增加、产能波动、成本上涨等情况继续造成原材料价格波动,进而对公司成本控制造成影响。公司将紧密跟踪原材料动态,适时通过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锁定相关核心零部件价格,减轻原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

  2、国际形势对海外市场的影响

  公司在2024年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并且部分海外销售订单项目也将开始执行交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公司海外销售订单项目可能会面临项目暂缓、物流运输受阻、客户国政策因国际形势变化而改变等风险,影响海外后续订单获取或在手订单项目执行进度。同时,海外通胀、外汇汇率波动等因素也可能会对相应的销售收入及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持续关注国际形势及海外当地政策环境,加强风险管控,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并逐步落地各重点国家及地区的经营战略,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利益。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双碳”目标下,我国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包括风能在内的水、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装机主体与电量主体。

  1、中国风电行业前景广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2010年以来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历史新高的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援引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预计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中电联预计2024年风电新增装机8,900万千瓦,CWEA预计在7,500万千瓦到8,500万千瓦之间。根据对各省(市、区)“十四五”能源相关规划预测的不完全统计,结合各省已下发的风电建设计划与大基地进展,预计2024、2025年新增装机容量在7,000万千瓦以上量级,其中陆上未来增长主要以沙戈荒、大基地为主,同时伴随着老旧机组改造“上大压小”与分散式业务,海上以国管海域、深远海为主。

  2、行业竞争激烈,主机价格下行。据CWEA统计数据,2020年以来,陆上平均招标价格(不含塔筒,下同)由3,000元/千瓦以上下降至1,500元/千瓦左右,2023年部分招标项目最低报价已跌破千元;海上平均招标价格(不含塔筒)由6,000元/千瓦以上下降至3,100元/千瓦左右。风电机组价格持续下行,预计短期内价格竞争仍将持续。

  3、陆上集中度提升,海上开启全面竞争,海外成为重要目标市场。陆上前三、前五的集中度仅在2020年抢装期间出现过松动,后续年份前三、前五集中度均在逐年提升。同时整机厂商纷纷参与逐步放量的海上市场,目前已有8家整机厂商拥有海上风电业绩。受海外市场较高的复合增长率与主机价格吸引,中国整机厂商乘风出海,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风电累计出口额超过334亿美元。

  4、创新引领成本下降,快速迭代同时需关注可靠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风电机组大型化、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以大型化为主应对成本挑战,陆上10MW级、海上15MW级以上风机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中国风机大型化趋势走在世界前列,进入“技术无人区”,同时快速迭代压缩测试验证时间,未来如何平衡质量、速度与成本将是行业需要重视的课题。从风电产品应用场景方面来看,风光水火储等多能源要素综合利用,叠加风电、光伏、制氢(氨/甲醇)、储能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示范项目持续落地。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致力于创造有未来的能源”为使命,推动风电成为重要的未来能源,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公司始于装备,精于装备,以风电为战略支点,以主动求变的新思路面对未来市场。

  1、产品发展规划

  未来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坚持开放式研发策略,持续拓展由多个国内外研发中心、高校合作团队、自主研发团队等形成的研发体系,加强专利规划与管理,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公司产品开发体系与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致力于引领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对于海上风电,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需要兼顾机组运维等配套产业链的发展,积极研发16MW、18MW级以上更大容量的机组。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布局深远海市场,风渔融合4MW漂浮式已经安装试运行。16MW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中标“中国电建中南院中电建万宁海上漂浮式项目样机工程”。

  对于陆上风电市场,公司根据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布局。对“三北”区域中高风速地区,兼顾智能化、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积极研发投入下一代更大兆瓦的陆上双馈产品。对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考虑地形、风切变、电力消纳能力等因素,布局合适级别的双馈系列机组。对于我国已启动规划建设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公司一方面开发8MW、10MW级别的大兆瓦风力机,另一方面也将进行有针对性的根据大基地的特点和配套储能、输电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

  对于海外风电市场,公司根据海外不同市场的通用性和特殊性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重点规划。从短期来看,公司基于当前营销策略和资源现状,锁定重点市场,借鉴公司在国内半直驱技术路线的成熟经验,以现有陆上卓刻平台和海上海神平台的开发成果,快速推出陆上5~7MW级别及海上8MW级别风电机组抢占海外市场,形成品牌效应。从中长期来看,公司计划进一步建设海外业务能力,一方面深入前端市场洞察,综合分析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在机组性能、可靠性、电网、准入、运维等方面标准的差异,引导海外产品开发模式和机组的正向研发;另一方面紧跟全球风电市场大兆瓦化趋势和国内供应链适配性,同步开发8~10MW,风轮直径超过200米的陆上产品,并推进开发大容量海上产品。

  2、技术发展规划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夯实提升数字化顶层设计层面、智能化生产制造层面、整机系统层面、核心部件层面以及风电场层面核心技术。加快技术研发向产品及应用转化,推动“风、机、场、网、环、数”全面发展。

  ①数字化顶层设计层面核心技术

  研发新一代基于模型的风机控制器、新一代风云系统、风机健康管理软件、风资源评估APP、智能场控系统、资产管理APP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实现风场运行智能化、运维数字化,将智能嵌入实体设备,扩展实体产品的价值,大幅提高故障预警准确率和发电量。

  数字化产品开发配套的、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以及软件、模型、硬件仿真测试技术,实现研发过程数字化,科学地降低产品成本,产品开发大幅提效,并能实现产品可靠性的大幅提升。将数字化产品嵌入到风机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的持续升级空间,最终为性能改善做好准备,为客户提供拥有更大升值空间的风电产品。

  ②智能化生产制造层面核心技术

  继续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提升主打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中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从而达成公司生产制造环节的增益、降本。

  ③整机系统层面核心技术

  整机制造商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整机总体跨学科系统集成多目标优化设计能力,而整机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叶片、载荷控制系统优化、传动链集成优化、风电制氢等十余各关键系统集成设计和和测试验证技术的持续提升是控制持续重点的研发投入方向。

  ④核心部件层面核心技术

  通过对核心部件的技术穿透,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对风电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提升风电机组的设计水平,使公司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另外,通过对几个核心部件的技术穿透,不仅可以更好地梳理供应链降本路径,有效实现降本增效,而且可以实现对供应商的更好协作,提高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⑤风电场层面核心技术

  在工业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在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结合风电的业务场景需求,迭代优化数字化风场产品,重点进行两个向的技术创新:一是基于多能互补、新型电力系统下跨省外送等新场景下的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风电场综合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二是在智慧能源方面上,针对于电网末端、智能配电网,在主电网友好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的就地利用。基于此,公司将在云端建立为数字化风电场开发、设计、建设与运维、电网适应性、环保与持续发展、智能增功、智能延寿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公司业务发展,有效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业务发展规划

  公司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分析,坚持“一体两翼”布局,其中“一体”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销售业务,是公司的战略支点;“两翼”是在上游对核心部件进行布局、在下游拓展风电设备的服务。上游核心部件布局可助力整机业务穿透核心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整机业务发展的同时为下游的服务业务提供规模支撑,并随着整机技术实力的提升来拓展服务业务的利润空间。为更好地支撑公司整体业务发展,公司将继续发展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同时,公司以风电为战略支点,通过纵横向产业布局提供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打造新能源共生生态,拓宽发展边界。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度,新能源行业希望与挑战并存。公司将全力推进破局攻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战略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变革为抓手,稳健经营,提质增效,继续以“精于风,不止于风”的理念,全力以赴实现经营质量企稳回升。

  1、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推出优质产品

  一是推出优质产品,力争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应对快速迭代更新的市场需求,公司将兼顾速度、质量和成本,在成熟平台上不断验证优化,稳步迭代,加强大兆瓦机组开发、海上漂浮式机组开发、海外适配机型开发以及服务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在产品不断升级的基础上,兼顾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通过精细化设计与管理实现可靠性领先,提升产品形象。同时通过平台化、模块化等手段,以及持续通过创新变革助力达成降本目标,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

  二是持续提高研发能力,夯实发展根基。充分利用公司异地研发中心布局优势,吸纳各技术专业领军人才,加强技术骨干人才保留,提升技术实力。从源头增强技术能力,优化提升系统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的同时,持续提升部件级、系统级设计方案反馈闭环,夯实产品迭代发展根基。合力加快重点专项技术攻关突破,解决大型化机组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工艺和材料、关键技术相关的攻关难题,加强海上漂浮式风机技术研究。

  2、研判市场形势,强化营销策略

  一是积极争取陆上“沙戈荒”(沙漠、戈壁、荒漠)大基地市场。仔细梳理、跟踪大基地项目,明确每个项目的里程碑节点计划、关键决策链、客户及地方政府诉求,输出产品及解决方案以及赢单路径,提升订单项目赢率。

  二是加强“两海”市场开拓。海上:紧跟各地规划政策方向,对每个重点项目予以提前谋划、专题策划,加快拓展深远海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海外:做好海外产品规划,创新商业模式,根据重点国别政策、行业、客户、竞争对手和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市场拓展策略,扩大优势区域份额,发展机会区域,关注潜在区域,把握好发展机遇。

  三是加大新能源资源获取力度。进一步拓展合作圈层,加大资源获取力度。强化风电场项目前期评审,重点聚焦优质资源开发项目,为后续年度形成规模化利润贡献打好基础。

  四是优化业务布局,推动服务业务发展。进一步优化“后市场”服务业务布局,持续在风电设备循环利用领域探索升级综合解决方案,夯实大部件和备件失效分析、升级改造、维修再造、产品再设计能力和数字化产品优势,通过全生态布局、深度资源整合,争取优质服务订单,兼顾业务规模以及利润水平。

  3、降成本、提质量、强履约能力,提升经营质量

  一是进一步推动降本控本系列措施落地。降本方面,首先坚持以核心技术带动产品降本;在采购端遵循“全生命成本最优”原则,与核心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在物流端持续优化运输方案;在制造端加强工艺优化、资产盘活等,进一步为降本作出贡献。控本方面,以业务需求为主体,落实成本责任主体,通过定期数据跟踪等强化过程精细化管理,优化全业务链项目成本。

  二是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机制快速应对现场质量问题;梳理历史问题并将其反馈到新品设计中,杜绝问题重复出现;从设计、样机、制造、安装调试、运维全过程加强质量管控,划定质量准绳,以关键质量控制点为抓手狠抓质量,提升产品可靠性。

  三是提升高质量履约能力。以按时交付、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优化项目成本、实现最小化库存、及时回笼货款作为高质量履约的目标,各条线合力,整体提升运营能力,全力满足客户需求。服务端在优化标准、强化执行、落实监控的基础上,保证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本年度公司还将着重加强国际化履约能力,从产品、认证、商务、制造、物流、服务等各环节保障履约,为后续国际市场拓展提供支撑。

  4、持续推动组织创新、机制创新。

  公司将以价值为导向、以责任为驱动,持续优化组织、绩效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岗匹配、人均效能模型,实现员工结构改善、效能提升,通过优化岗位绩效、超额专项激励对应的管理体系,更好地激发管理层和员工动力。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4-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