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创立《投资者报》的一些难忘回忆,不甘于只当“新闻的搬运工”

来源:投资者网

2020-06-05 09:00:49

(原标题:创立《投资者报》的一些难忘回忆,不甘于只当“新闻的搬运工”)

文/吴强

2008年至2012年的这五年,我在《投资者报》工作,完整地经历了报社的创业和发展期,担任过报社的副总编辑、首席研究员和执行总编辑。

我的职业经历本来和“报社编辑”八杆子打不着。之前我是一名管理咨询顾问,主要服务TMT行业的客户,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服务于《经济观察报》。

2007年下半年,《投资者报》开始策划创办,这是一份专门针对资本市场的新报纸,我也参与了很多策划和讨论工作。

在为媒体做战略咨询的时候,《华尔街日报》一直是我们的研究标杆,华尔街报业集团旗下有一个专门针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型周刊《巴伦周刊》。而当时我们几个创刊元老的判断是,随着资本市场崛起,仅靠三大证券报和证券周刊这类“老派”的媒体无法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投资需求。

我们的目标读者是“四有新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我们希望创办与这个群体气质相符的证券类报纸。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我们的读者群体画像定位在“新兴的百万级投资者”——不是小散户、不是庄家、不是希望在股市一夜暴富的人,而是理性的、认同价值投资理念的新兴中产阶级。

这份报纸较之于《经济观察报》,就相当于《巴伦周刊》较之于《华尔街日报》,所以它的版面设置、内容组合也充分借鉴了《巴伦周刊》的特点。

报纸的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组建团队。出于对我行业研究和数据分析能力的认可,这份新报纸邀请我出任副总编辑,主要负责资本市场相关的研究工作。

报纸在筹备期,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版面形象和内容结构组合,最后把它设计成一张全彩印刷的“小方报”,这种设计在国内的报纸行业前所未有,所以新闻纸也需要特别的定制采购。

在策划报纸的内容组合时,我们把一张报纸比喻成一桌大餐,有前菜、有主菜、有大菜,当然水果和甜品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投资者报》的内容非常结构化,主要关注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新闻和深度报道,包括宏观经济、国内股票市场、基金、债券、大宗商品、全球资本市场;也有围绕投资者生活方式的一些版面。还记得当时我们在社论中对读者说:“你关心你的钱,我们关心你!”

同时,《投资者报》不甘于只当一个“新闻的搬运工”,还希望拥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此我们成立了研究部,把对资本市场的研究能力融入报纸的采编流程。

可以说,《投资者报》是中国第一个设立专业研究部门的财经媒体,但我们的研究既不是买方研究,也不是卖方研究,而是不参与买卖的独立第三方研究。

报纸的研究内容有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做个股的研究。比如当时中国石油上市,开盘价高达48元/股,许多券商的投资机构出研究报告,对这家公司的估值都是认可的,而我们当时大胆地给出了每股9.10元的估值,并撰写《9.10元:忘了中石油吧!》一文,文章发表不久,中石油股价果然飞落直落,最后长期徘徊在每股7~9元之间,目前更是跌至4~5元之间。

另外一类的研究内容,是根据我们对价值投资的理解,编织各种指数,看看用不同的价值投资理念选股,结果会如何。我们做了追踪企业综合业绩的“投资者50指数”,该指数一推出就连续多年跑赢上证指数和90%股票基金的表现。

还有一类研究,我们会考虑投资者的资产安排和养老等话题,做相关的研究,比如我们发布了中国首个“最佳退休城市榜单”;我们还推荐值得为退休准备的投资组合《未来十年20倍收益的10大股票》,包括贵州茅台、恒瑞医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张裕A、美的电器、百联股份、上海家化;今天看来,这个推荐中大多数股票的涨幅,远远跑赢大盘和大部分机构投资者。

当然,我们也做过很多“排雷”的榜单。我记得在2012年做过一个“上市公司EVA排行榜”,因为我们认为公司要为股东创造价值,所以不能只看净利润,还要关注企业占用的资源和资本成本,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这个榜单明确指出哪些公司是“价值毁灭者”,帮助投资者规避了不少风险。

研究部门除了做自己独立的选题,还会与采编部门协同作战,形成研究员和记者、编辑的“铁三角”——编辑策划选题,记者去一线调查采访,研究员做深度的数据研究。我记得在乐视网上市前夕,采编“铁三角”通力合作完成了对这家公司的专题报道,对该公司的财务数据可信度提出严厉质疑。

数据部门不仅是一个内容输出部门,还是一个人才培养部门。当时的报社领导层认为,一位优秀的财经编辑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文笔,还要有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所以报社编辑部的同事,需要经常来数据部门轮岗,甚至新招聘的编辑和记者,必须要在数据部先工作一段时间,强化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经过几年的积累,《投资者报》的研究不仅得到普通读者的认可,投资机构也越来越重视我们的研究,我们定期推出的各种榜单,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市场对我们的评价是“这是一张有研究分析能力的报纸”,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忠实读者。

还记得第一份报纸即将出版时的情形,那天签样送印厂后,大家很兴奋,所以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都坐在我的办公室,一边聊天,一边等着印厂的消息。聊到高兴处,有人提议我们几位创始人应该合影留念,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从右至左分别是陈元地、何刚、黄海川、赵力和我)。 

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新闻出版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今天回想起来,那时每个周一的清晨,当泛着墨香、熨贴平整的《投资者报》出现在北京的大小报摊上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成就感,那真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思维财经出品)■

专栏

声明:投资者网&思维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3-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