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人大代表马新强:武汉科技产业挑战与机遇

来源:时代周报

2020-05-27 20:16:01

(原标题:人大代表马新强:武汉科技产业挑战与机遇)

从一家寂寂无名的校办企业蜕变成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坐落于武汉东湖之滨的华工科技(000988.SZ),在武汉这片热土已深耕21年。

作为本土科技企业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对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汉科技产业发展及人员就业格外关心。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两会,马新强带来3份建议,其中有2份都是聚焦武汉科技产业发展。

他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疫情得到控制,但部分湖北省内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被贴上“特殊标签”,影响到出省就业。

企业方面,即使武汉已经解封,但仍有部分客户不敢前来,同时,员工出城也受阻,十分不利于市场开拓。

马新强称,武汉人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头,用武汉方言说,叫“不服周”。他也一直在思考,疫情冲击后,武汉科技产业如何才能走得更好。

5月24日,针对如何参与武汉科技产业建设、新基建对企业影响、如何追回疫情中的损失等问题,马新强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

时代周报:今年两会,你提出的三项议案建议中有两项聚焦于武汉科技产业发展,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你对今年两会最大期待是什么?

马新强:我提出在武汉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打造世界级“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建议。科技产业规模化发展,尽快补足短板,才能充分发挥武汉优势。武汉人骨子里有种“不服周”的劲头,我们都相信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强国梦。

受疫情影响,今年湖北省,特别是对武汉市的企业来说是一次巨大考验,希望在今年两会上,能看到更多支持湖北经济复苏、稳就业、稳发展的相关政策。另外我也很期待与更多行业代表委员相互交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时代周报:对于你提出支持武汉市打造世界级“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建议,华工科技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马新强: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是全球光模块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公司紧抓新基建建设的机遇窗口,从获取5G光模块首单到在业内持续率先推出25G、50G系列光模块,可以满足不同带宽、不同覆盖距离的需求。

同时,公司800G光模块目前尚在预研中。去年9月,公司加入800G Pluggable MSA工作组,目标是定义面向数据中心应用的短距800G传输用的可插拔低成本光模块。

目前,国内数据中心以100G光模块为主,北美主要以400G光模块为主。公司目前已发布应用于数据中心市场的400G全系列光模块。

在武汉打造世界级“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缺乏世界级行业龙头品牌效应、产业链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匮乏等。

挑战的背面就是机遇,视乎我们应对挑战的态度和反应的速度。

未来,华工科技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一方面加大研发资金投入,2019年我们的研发投入较上年增长12%;第二方面,今年将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招聘力度。

时代周报:你提出在科技政策支持方面,建议适当减少对泛科技类创业项目的财政支持,加强对集成电路等核心科技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什么建议做这样的调整?

马新强:战略是需要聚焦,做取舍的。撒胡椒面似的支持,资源太分散,产生不了大的边际效应。

“芯”产业是武汉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增速方面,位居全国前三,目前已形成了以存储芯片、光芯片、红外芯片、物联网芯片为特色的国家级“芯”产业高地。

有针对性地发挥地方产业优势,聚焦潜力巨大的细分领域进行支持和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快人一步,确保芯产业链安全,助力武汉市、湖北省对冲疫情不利影响,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时代周报:对于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议,你认为这对武汉的产业发展可以带来哪些切实利好?

马新强:疫情之下,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目前,国内疫情形势向好,但全球疫情仍处于焦灼状态,产业链供应链压力较大。

经过此次疫情,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并在面临危机时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核心技术的攻关离不开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在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将为疫情过后武汉产业“重启”提供更多动能。

同时,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后,将吸引更多高端技术人才留汉就业,与产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时代周报:疫情之下,经济面临大考。公司对今年的行业发展形势如何研判?如何抓住市场需求,追回被疫情耽误的损失?

马新强:过去几个月,身处疫情中心地区的华工科技,与不少湖北企业一样经历了空前考验。

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和利润受到影响,但在全员努力下,仍最大限度保障客户订单交付不延期,生产不“断链”。4月初,公司产能恢复,目前是满工超产状态,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30%,恢复情况良好。 

我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复苏,全球5G需求的更一步释放,更多利好政策的出台和落地,以及企业全面提产的推进,下半年行业发展形势相对乐观。后三个季度,华工科技也一定能打好翻身仗,追回被疫情耽误的损失。

时代周报:近来,新基建成为热议名词。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新基建进行了全新定义,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公司是否有与新基建相关的业务,如何搭乘新基建政策东风推动业务发展?

马新强:从信息基础设施这个角度,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会直接拉动公司光通信业务发展,间接拉动激光装备、业务发展。

从融合基础设施来说,公司将通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参与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的建设。

而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我们新近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公司这些年引进了几十位行业技术专家,包括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又有数位国内知名智能制造、机械领域的院士支持,我们也会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融入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时代周报:疫情大考之下,你所了解的,还有哪些亟需作答的“民生答卷”?

马新强:此次疫情初期,医疗资源挤兑、医疗储备物资不足、资源协调调动乏力等现象,暴露出湖北乃至全国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响应能力的问题。

我认为,高效响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是事关百姓的生命安全的第一道守卫闸门,也是此次疫情大考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也是我此次带上两会的议案之一。

同时,疫情过后,湖北省内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被贴上“特殊标签”,影响了他们出省就业。我了解到,原本在省外制造企业就业的产线工人,开年后复工时以各种方式被“婉拒”,毕业生今年在省外找工作也相对较难。

对企业而言,疫情期间因交通限制使得商务交流受阻,城市解封后,客户不敢来,湖北省内员工出去也受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及新订单的获得。

当前,武汉市政府要求全面核酸检测,是很了不起的做法。希望通过专家呼吁、媒体宣传、领导代言等方式,塑造“安心湖北”良好形象,帮助湖北人更顺利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