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

迷茫OR憧憬? 新开业保险公司起跑线上的抉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9-19 08:31:25

(原标题:迷茫OR憧憬? 新开业保险公司起跑线上的抉择)

导读

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背景下,这批新开业保险机构的发展路径备受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相关路径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医疗、养老”、“共创”和“科技驱动”。

“唯规模论”休矣!

9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保监会公告发布时间统计,今年以来,共有6家保险机构获批筹建,分别为北京人寿、人民养老险、海保人寿、国宝人寿、国富人寿、融盛财险;共有11家保险机构获批开业,分别为横琴人寿、复星联合健康险、和泰人寿、中远海运财险自保、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人保再保险、华贵人寿、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爱心人寿、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招商局仁和人寿和永诚资管。

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背景下,这批新开业保险机构的发展路径备受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相关路径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医疗、养老”、“共创”和“科技驱动”。

这折射出保险监管导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过,虽然上述抉择可以更多彰显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探索小而专、专而美的模式,但是实践起来并非易事,内外部环境皆有挑战,股东股权、公司治理等值得关注。

三大关键词

与曾经名噪一时的“黑马”们相比,这批新开业的保险机构着实低调不少。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1-7月,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原保险保费收入21728.55万元、中远海运财险自保17399.64万元、横琴人寿6257.03万元、华贵人寿5177.73万元、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1811.68万元、复星联合健康险1650.08万元、和泰人寿744.89万元、爱心人寿17.12万元、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0.04万元。除原保险保费外,没有任何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

探寻其中的发展思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医疗、养老”。爱心人寿董事长张延苓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险+医疗”是爱心人寿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商业医疗险必须深层次介入到医疗诊治及控费环节才能助力医改成功,这有赖于更多的政策支持。”

招商局仁和人寿则将医养产业作为与保险、投资并行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在医疗市场上,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与社康中心合作引入市场化机制,建立新的社区医疗模式,逐步形成网络化布局;另一方面,谋划打通国际医疗资源,与国际大型医疗集团合作,建立全球化的医疗服务网络。在养老市场上,聚焦养老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开发和养老社区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

第二个关键词是“共创”,这更多适用于相互保险社。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拟任总经理胡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共创模式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相互保险社与用户单位建立共创联合组织,明确共创分工与流程,并在保障计划设计、方案推广及后续管理中,与用户单位融合互动,尽可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保障方案。”

第三个关键词是“科技驱动”,横琴人寿董事长兰亚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将是中国保险业3.0时代元年。1.0时代是懵懵懂懂学习复制的时代,寿险业蹒跚学步,主要以传统寿险营销方式、普通寿险产品为主;2.0时代是试图突破和颠覆的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渠道多元化,但业务结构单一,以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方式为主;3.0时代是资源开放共享的时代,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全流程创新。”

兰亚东续称,“此前,虽然寿险业是保险领域的一块大蛋糕,但受制于保费金额高、缴费期限长、条款复杂等因素,寿险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并不高。对于寿险机构而言,这恰恰是一种机遇,而寿险产品互联网化也是横琴人寿的第一步。横琴人寿定位的目标客户是80、90后的三口、四口之家,希望为中产家庭提供前瞻性保障方案。”

理想与现实

对于这批新开业保险机构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监管环境有关,超常规发展模式的窗口期已经关闭。长期以来,中国保险机构同质化特征明显,发展路径基本相似,这批新开业保险机构意欲寻求差异化发展,聚焦医疗、健康和养老等领域。希望发展趋势可以更多彰显保险核心功能——风险保障功能,不再追求规模效应,更加务实,探索小而专、专而美的模式。”

不过,挑战如影随形。朱俊生指出,“从外部环境看 ,政府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对市场化机制运用有限,医疗服务市场乱象丛生等问题,使得保险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受到掣肘;从内部环境看,续期业务需要建立个险渠道,成本高、时间长,这意味着股东不能贪大求快,经营管理层需要耐得住寂寞,续期业务有一个积累期,一旦过了积累期规模自然就会起来。”

事实上,保险机构在健康、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沉迷于表面的繁荣。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1-7月,和谐健康险、人保健康险、平安健康险、昆仑健康险、太保安联健康险5家健康险机构实现规模保费633.89亿元,同比下降59.6%;原保险保费收入548.7亿元,同比下降49.4%;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85.16亿元,同比下降82.4%。这说明在一系列人身险新规下,打着健康险旗号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水分逐渐挤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6月,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以万能险、投连险及分红险为主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实现规模保费同比下降74.1%,占互联网人身险规模保费的17.6%,同比减少43.1%,从而拖累互联网人身险整体增速放缓。

除此之外,股东股权、公司治理也是决定保险机构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从过往经验看,一些保险机构股东并非真正想做保险,股东股权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公司治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这批新开业保险机构的股东既有国资企业,又有民营企业,资本来源多元,股权结构分散,但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强监管导向

不难发现,这批新开业保险机构的动态折射出保险监管导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近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强调,当前,保险监管系统的重要任务是重塑监管。要重塑保险业形象,首先就要重塑监管。重塑监管,就要从重塑监管理念和定位、重塑从严监管氛围、重塑监管能力、重塑监管纪律、重塑监管文化等五方面入手。

陈文辉称,重塑监管理念和定位,就要彻底厘清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当前要克服把保险监管机构当成“保险总公司”的倾向,监管不要越俎代庖去关心保费规模、增长率等,不要总是片面想把行业做大。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在监管中就会形成“护犊子”的习惯,该出手时不出手。

在此趋势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还将会有监管新规落地和出台。例如,除即将执行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外,《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方案》、《保险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办法》等亦在研究制定中。

对于偿二代二期工程,保监会财会部主任赵宇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偿二代二期工程共有四个总体目标。一是坚持风险导向,提高风险针对性,扩大风险覆盖面;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从严从实加强资本约束,加大监管政策传导力度,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三是坚持开放导向,从国际审慎监管规则和金融治理体系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加强国内监管合作与国际监管合作,防范跨市场、跨领域、跨地区交叉性交融风险;四是坚持前瞻导向,跟踪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提高监管科技水平。”

保监会数据显示,二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20%,显著高于100%和50%的偿付能力达标线。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